實測「父母不要做的十件事」
第一條實在非常違逆人性!
前一陣子網路上很多人分享前歌手陳美齡的影片「父母不要做的十件事」,我看了覺得很有道理,也分享轉貼在臉書上。但,隔了一天想了想,覺得不能如此一面倒地說好,那畢竟是人家的個案。教養都是個案,我們只能參考而不能拿來當聖旨。
陳美齡娓娓道來的這十件事仍舊是非常好的提醒,只不過教養的環境基礎不同。陳美齡是比較偏日本氣質的媽媽,日本社會對媽媽的要求和台灣社會不太一樣。我雖不曾在日本實地生活過,但從兩地交流的資訊(我是指電視劇、旅遊這類的台日兩地交流,呵!)得知日本社會似乎以全職媽媽居多,媽媽大多留在家裡照顧小孩。
這對於需要上班、需要雙薪的台灣父母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差異。況且陳美齡的家庭背景和社經地位也和我們一般人有滿大的差別,想向美齡小姐學習,絕對是高難度目標。
那麼溫柔的母親形象,要怎麼追得上?對台灣媽媽來說,有可能變成另一種壓力。不過陳美齡真誠溫柔的説話模樣,的確打破了我之前曾開過的玩笑——只有生女孩的媽媽才可能溫柔,生男孩的媽媽只有發怒和疲憊。
孩子長大了,育兒的苦難隨之過眼雲煙,美齡小姐的孩子都上大學了,在這十點裡面,她可以過濾細節留下大綱,但仍在戰鬥線上的父母每日被細節所綑綁,要如此大綱性地思考,實在不容易。孩子吃飯的姿勢、關門的聲音、脫襪子的方式,每個細節都忍不住要喊上兩聲,這些生活上的小事已經把我們搞累了,要跳上大綱來檢視自己,會覺得做不到。
我兒子快十二歲了,比起六歲,我的確輕鬆不少。而美齡小姐孩子都上大學了,辛苦的事情大多遺忘,只留下甜美。她所說的十件不要做的事情,可以拿來參考,我自認都有做到,雖不是百分之百,但都在同樣的方向上。希望小犬小福成年之後,我也能留下如此美好的心得,但目前還是得努力面對孩子對我人生的騷擾和試煉。
以下是我針對這十件事的一些想法,歡迎讀者請泡杯咖啡,一起閒聊。
1 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這一點是做父母的人該努力做到的,但這實在非常違逆人性!雖然我很早之前就相當克制自己,但心裡仍不免嘀咕:奇怪了,別人家小孩隨便都那麼乖,我家的怎麼這麼白目啊!到底我這樣教是對還是錯啊?我盡量克制不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做比較,而且絕對不能在孩子面前說出來,說了只會激怒孩子,毫無幫助。
2 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
這部分我家可以輕易做到,因為我兒子很少期待物質的禮物。我兩年前就說要買一支手機給他,他到現在還是拒絕。幫他買衣服穿得好看也不要,幫他買遊戲點數,他回我說現在不需要,以後有需要他自己用壓歲錢買。我以前曾經用貼貼紙、畫星星來鼓勵他,這是比較古典的教養法,用集點換東西作為鼓勵,但我發現這方法對我兒子無效,因為他沒有很「哈」的東西,所以也不會想要集什麼,集到點也無關痛癢。我很高興物質獎勵在我家無效,使我少花很多錢。
3 不要制訂每天的時刻表
當陳美齡說「做功課也是玩,玩也是學習」的時候,我深深了解這句話的意思。教小孩不能硬教,一定是在遊玩中適當地加入引導,這樣玩那樣玩的時候,孩子就學到了很多該有的觀念和知識。安排小孩刻意學習或是特別去上課,就呆板掉了。不過這部分大概只到國小階段,年紀再長一些,孩子的心智再成長一點,時刻表不見得就是呆板。
4 不要給孩子報名課外班
這我絕對有做到。但我有做到也不代表什麼,那是因為我的工作能夠讓我準時去接孩子回家,家長的工作型態是孩子有沒有課外班主要的因素。而我應該是那個最慘的吧,我既是全職母親也是全職工作,要賺錢還要帶小孩,焦慮和疲憊都躲不過。
說實話,我也很羨慕只要專心帶小孩的媽媽,不過我還是感謝上天給我能專心帶小孩的時間彈性,也給我需要專心的工作。兩種事情我都要做,這是我的個性必須接受的命運。我認為帶小孩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必須以「時間量」來換。我不相信每天十分鐘跟孩子「有質感的相處」這種論調。怎麼可能只有「十分鐘」?有質感的相處絕對有量的必要性。當然我的意思不是二十四小時都要陪著孩子,但一天至少好好地跟小孩攪和二小時是必要的。
換個方式說,與孩子相處不該計算「至少要多少時間」,應該是有彈性的盡力。今天沒做到,明天做到;明天沒做到,後天想辦法。希望跟孩子黏在一起的念頭,孩子才可以感受到那份被關照的心。比如,不排定學習表,玩就是學,學就是玩。這種情況只有媽媽隨侍在側才能做得到。像昨天我兒子解數學題時,用了一個很詭異的解題方式,我讓他把自己的想法解釋清楚,但因為思考路徑太崎嶇,反而使一個簡單的題目變得有點難。我在想,我要讓他一直用這種他喜歡的慣性來思考嗎?還是要提醒他清楚簡單的路徑?
我的數學並不厲害,小六數學已經有複雜度,我自己也得花時間解題,解開之後還要知道如何判斷孩子的思考,把複雜的部分簡化,再向他解釋。計算過程中我也犯了一些小錯誤,被兒子糾正。你來我往,這花掉我們母子一個多小時的相處時間,不完全是苦差事,可以又開玩笑又相互爭執,細細解完一題就已經過了一小時。所以我不相信相處時間可以設定十分鐘或是半小時,不能這樣計算。如果我兒子參加課外數學班,我很懷疑老師能看出我兒子詭異的思考路徑?還是教他套上公式解決答案?
5 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進一步探討,這一點有年紀的階梯,也有項目的差別。年紀小的孩子,你必須在大項目中幫他做選擇,細節可以開放讓孩子自主。比如吃什麼餐廳是父母決定,要吃什麼餐,可讓孩子自己選。
我常對不愛做家事的兒子說:「你要洗碗還是幫我吸地板?」而不是「你要不要幫我做家事?」在不同的階段,父母仍自覺或不自覺地設定了選擇的前提。
最近,對我兒子比較大的選擇是「上國中」還是「繼續自學」?他說他想要有同學,雖然自學很快樂,但是為了同學他要去上國中。我說,那你要有心理準備,你要早起,而且被逼功課的時候不要來跟我抱怨。我讓他選,他畢竟選了一個我可以讓他選的項目,這是在我寬容度能接受的範圍內。萬一孩子不在你的寬容度中,家長實在很難放開。
6 不要反對高中談戀愛
教養守則通常令人點頭贊同卻難以實踐的關鍵就是在這種地方——我家孩子的個案不在守則描述的範圍內。「不要反對高中談戀愛」,那,國中呢?國中生可以談戀愛嗎?
我不會太反對孩子在十七歲時談戀愛,因為我們自己也是在那個年紀開始了愛情的初探。不要反對高中生談戀愛的確是人格培養的好機會,如美齡小姐說的責任感之類的,這種責任感不是晚餐後幫媽媽倒垃圾不然就會被念的責任感,而是真正的想討人歡心,想得到對方信任而認真去做的責任感。
可是我的問題是:國中生可以嗎?教養守則只是一個方向,但如何航行、繞過礁石、渡過冰河、經歷大風雨?通常還是得靠自己現場判斷。
7 不要打罵孩子
我兒子並非從來沒有被我打過,所以我知道被孩子激怒之後的打是怎麼一回事。先說結論,打小孩真的不好,長遠來看沒有用,只有壞處,還是不要打孩子比較好。但罵小孩我覺得不是太嚴重的事,但每次罵孩子要讓孩子有機會反駁,就能得到平衡。家長不可以叫孩子「惦惦」(閉嘴),要同時讓孩子有相同權利,可以很衝地表達意見。
有時候我兒子反駁我時態度不佳,可是當我聽到他一針見血指出我的矛盾時,好幾次都讓我笑了出來!「哈哈,我有這樣喔,呵呵,你講得很有道理,我會改進。」母親氣勢頓時居於下風!
其實我常在兒子面前說出這樣的話,親子間的衝突不一定要兒子認輸認錯才罷休,如果他比我有道理,那我就輸了,輸了就輸了,有一方改善即可。後來我逐漸發現我兒子也學習了媽媽在衝突中的反應——充分的表達和足夠的理性(自己沒道理就道歉)。這個成果到五、六年級逐漸開出花朵。這是我個人的經驗。
8 不要對孩子撒謊
對誰都不適合撒謊,尤其對自己的小孩。如果跟孩子說:「媽媽出去一下喔!」從此離開小孩、離家出走就再也沒回來了,這種謊對小孩傷害一定很深。可是如果是:「西瓜子吃到肚子裡會長出西瓜喔!」或是「小孩子打嗝一次就長高一咪咪。」這一類的謊言,事實上完全沒有不好的影響,是一種生活趣味。
不可撒謊也代表對孩子要守信用,我自己的爸媽在乎信用,從小告誡我們做人要有信用。所以我答應孩子的事,都一定做到,但孩子卻經常忘記我曾答應他的事,這讓我有點傷心。比如孩子有足球比賽,前一天說好一定帶仙草冰到現場給他喝,當日在家製作仙草冰拚命趕到現場,結果兒子根本不在意,跟同學開開心心喝舒跑,拿仙草給他喝,他說不用了!
不可撒謊也代表著誠實,我心中有任何特殊想法都會誠實告訴兒子。比如,「兒子~~謝謝你,你知道我罵你的時候雖然是生氣,但罵你讓我自己的情緒大量流動,想來是滿好的。有人想哭哭不出來,想罵沒人可罵,我比他們幸運,我有你可以白白被我罵!而且你都不會討厭我。」我喜歡把對孩子的感謝誠實地告訴他。
但有些事情要稍微忍耐掩飾,比如跟爸媽(或婆婆、小姑⋯⋯等親戚長輩)的衝突和不滿,不要向孩子打小報告。這不是誠實,這只是媽媽在拉小圈圈,會製造孩子生活上的困擾,讓他對相處關係不知所措,除非孩子心智成熟到可以接受父母長輩們的缺點。
9 不要因為工作忽略孩子
先不講孩子,講大人。我常想,一個人能賺的錢應該是命定的吧!不是靠努力、不是靠聰明,不然我這麼手腳敏捷腦筋精明的人怎會淪落到連基礎的22K都賺不到呢?(在此再度感謝贊助我寫作平台專案以及購買書籍的讀者。)我對於金錢非常消極,因為經驗告訴我,積極並沒有使我賺更多錢,時代的因素、人生的際遇大大地影響一切。
回到孩子身上,那是我最能給予的、孩子生存在這世界上所能獲得的、最不以現實計算的對待(這句讀來有點辛苦)。為了工作忽略孩子,也不能使我們賺更多,或許暫時可以賺一些,但人生的品質並未提高,又為何而賺?
事實上,當截稿、結案日逼近時,我面對小孩也非常沒耐性。但這是暫時的一、兩天,最多一、兩週,常態上我不想讓工作奪去我大部分的時間,這必須靠調整與捨棄。若因工作忽略小孩,其實你也因工作忽略了自己。這一點只是想提醒父母——不要忽略自己。
10 孩子發問時,永遠不要說等一等
我比較怕孩子都不向我發問,而且孩子越大,越擔心他不問,每天都很期待孩子問我問題。像「天空為什麼是藍的」可說是小科學家兒童才問得出來的題目,多期待!過去我還期待兒子至少問我「媽媽什麼時候吃飯?」那會讓我煮飯時充滿愛的能量。孩子願意發問真的很好,要好好把握每一次答題的機會。
※本文摘自《沒有學校可以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