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退休老公症候群(Retired Husband Syndrome)


退休老公症候群(Retired Husband Syndrome
大海的女兒LV:2村民

評分樓層排序
1
退休的男人,除了自身可能患的疾病之外,還可能給配偶帶來“災害”(Disaster)。今年1017日,華府郵報在第一頁報導了一項流行在日本的病症,就是RHSRetired Husband Syndrome退休老公症候群)。

63歲的寺川櫻在一幢都市的公寓度過四十年的婚姻,由妻子升格為母親,兒女長大離家後又淪為女傭,因為後來老公對晚餐苛求和對她做的家事百般挑剔。

三年前老公下班回來說準備退休,她絕望了,因為他還上班時,每天下班回家,侍候這位大老爺已讓她受不了,他退休後待在家裡,她想﹕「我還有活路嗎?」
她想到離婚,但因怕經濟陷困境,只好維持婚姻,卻因此而悶出病來,因為他退休後完全斷絕社交生活,幾乎沒有朋友,常連續數週足不出戶,只是看報或電視,不然就對她大吼大叫,頤指氣使,還禁止她和朋友外出,一旦獲准外出,她還得事先為他準備好三餐才能出門。

數月後,她得了胃潰瘍,說話言詞不清,眼睛四週長滿疹子。
醫師發現她喉嚨長了息肉,卻不知起因為何,於是轉去精神科,被診斷為
“退休老公症候群”(這是黑川醫師在1991年首先提出的)。

日本男人的“大男人主義”,我在年青時就聽過,我以為是屬於我父親那一代的,但還存在於我這一代,是我所無法想像的。

由於文化的差異,美國的退休問題和日本有不一樣的地方。

一星期後,同一報社的一位女記者寫了一篇美國的退休問題。
美國婦女對於老公退休有兩個笑話,
其一是“For better or for worse,but not for lunch”(有福同享,有禍同擔,除了午餐),
其二是“雙倍的老公卻只有半倍的錢”;意指老公二十四小時在家卻只有有限的退休俸。

在美國,悶出病來的是退休的老公本身而不是配偶,尤其是在充滿有工作狂(Workaholic)的男人的華府、對這些男人來說,頭銜(Jobtitle)幾乎是它們的全部,退休時失去頭銜,幾乎失去一切,當然會產生憂鬱症(depression),尤其是除了工作同事之外,沒有別的朋友和興趣的人。
這是男人上班,配偶待在家裡的情形。

至於夫婦都工作的,就有了他的退休加上她的退休的問題。

根據研究調查的結果,他退休而她仍在上班最令他不滿意了。

他和她都退休的話有三種結果﹕

第一種是婚姻本來就有問題的,平常因為兩人都忙著上班,婚姻問題能夠暫時避免,兩人都退休了,每天都在一起發生磨擦機會更多,最後走上離異一途。

第二種是“婚姻的再生”(Renaissance of Marriage),當然最好。

第三種是介於兩種之間,兩方有在一起的時間,也有各自單獨行動的時間,當然最重要的是兩人都有朋友和各自的興趣和活動。

心理專家同意像日本那對夫婦成天守在公寓裡的話,美國的退休夫婦也會發生類似的情形。

至於台灣呢?我在世界日報的網站找到一篇文章,是南投一位婦女看到中譯的〈退休老公症候群,日婦女的夢魘〉後寫的,摘錄如下﹕

我家的老公除了有川櫻的老公的症候(足不出戶,看電視和報紙,對家事百般挑剔)之外,要我每天依他開的菜單買菜,我每天(他不外食)必須按他指示,否則他會罵我懶,找我吵架,我真的快煮瘋了。

朋友的老公正相反,什麼都要「省」,為了省水,不洗澡,小便不沖水,衣服不換洗。

兒子和媳婦為了怕兩老營養不良,買了熟食回來,除了被唸被罵,因捨不得把吃剩的倒掉,一熱再熱,吃出毛病而住進醫院。這種情形一年演上兩、三次。

另一位朋友的老公更讓人受不了,一天到晚疑神疑鬼,例如她出門久一點,跟男人說話,出遊(單位的自強活動),有他認為可疑的男同事在內,回來就得聽他不堪入耳的辱罵。

鄰居王太太的老公,固定每天早上五點吃早餐,十一點吃午餐,五點吃晚餐,逾時就生氣罵人。

我的姐夫從年輕就很會幫忙做家事,退休後更愛做,不過多了一張碎碎唸唸的嘴,把兒孫都「唸」得搬出去住。

躲不掉的老姐說﹕「你就不能不要唸啊?」有一天,姐夫真的不唸了,因為他中風成了植物人了。

瘦了一圈的老姐,現在常常勸我﹕「會做、會唸、會吃,總比什麼都不會來得好。」

「祝福大家都能找到(培養出)自己的興趣,並擁有一堆好朋友可以來往聊聊;不要讓我們最親愛的家人為我們煩惱喔。」

PS:
     
      《悍妻理論》
請不要再说“我都是為你好”!

     https://youtu.be/k60bsJLGVBI

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實測「父母不要做的十件事」

實測「父母不要做的十件事」

第一條實在非常違逆人性!

條列式教養的閒聊
前一陣子網路上很多人分享前歌手陳美齡的影片「父母不要做的十件事」,我看了覺得很有道理,也分享轉貼在臉書上。但,隔了一天想了想,覺得不能如此一面倒地說好,那畢竟是人家的個案。教養都是個案,我們只能參考而不能拿來當聖旨。
陳美齡娓娓道來的這十件事仍舊是非常好的提醒,只不過教養的環境基礎不同。陳美齡是比較偏日本氣質的媽媽,日本社會對媽媽的要求和台灣社會不太一樣。我雖不曾在日本實地生活過,但從兩地交流的資訊(我是指電視劇、旅遊這類的台日兩地交流,呵!)得知日本社會似乎以全職媽媽居多,媽媽大多留在家裡照顧小孩。
這對於需要上班、需要雙薪的台灣父母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差異。況且陳美齡的家庭背景和社經地位也和我們一般人有滿大的差別,想向美齡小姐學習,絕對是高難度目標。
那麼溫柔的母親形象,要怎麼追得上?對台灣媽媽來說,有可能變成另一種壓力。不過陳美齡真誠溫柔的説話模樣,的確打破了我之前曾開過的玩笑——只有生女孩的媽媽才可能溫柔,生男孩的媽媽只有發怒和疲憊。
孩子長大了,育兒的苦難隨之過眼雲煙,美齡小姐的孩子都上大學了,在這十點裡面,她可以過濾細節留下大綱,但仍在戰鬥線上的父母每日被細節所綑綁,要如此大綱性地思考,實在不容易。孩子吃飯的姿勢、關門的聲音、脫襪子的方式,每個細節都忍不住要喊上兩聲,這些生活上的小事已經把我們搞累了,要跳上大綱來檢視自己,會覺得做不到。
我兒子快十二歲了,比起六歲,我的確輕鬆不少。而美齡小姐孩子都上大學了,辛苦的事情大多遺忘,只留下甜美。她所說的十件不要做的事情,可以拿來參考,我自認都有做到,雖不是百分之百,但都在同樣的方向上。希望小犬小福成年之後,我也能留下如此美好的心得,但目前還是得努力面對孩子對我人生的騷擾和試煉。
以下是我針對這十件事的一些想法,歡迎讀者請泡杯咖啡,一起閒聊。

1 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這一點是做父母的人該努力做到的,但這實在非常違逆人性!雖然我很早之前就相當克制自己,但心裡仍不免嘀咕:奇怪了,別人家小孩隨便都那麼乖,我家的怎麼這麼白目啊!到底我這樣教是對還是錯啊?我盡量克制不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做比較,而且絕對不能在孩子面前說出來,說了只會激怒孩子,毫無幫助。

2 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

這部分我家可以輕易做到,因為我兒子很少期待物質的禮物。我兩年前就說要買一支手機給他,他到現在還是拒絕。幫他買衣服穿得好看也不要,幫他買遊戲點數,他回我說現在不需要,以後有需要他自己用壓歲錢買。我以前曾經用貼貼紙、畫星星來鼓勵他,這是比較古典的教養法,用集點換東西作為鼓勵,但我發現這方法對我兒子無效,因為他沒有很「哈」的東西,所以也不會想要集什麼,集到點也無關痛癢。我很高興物質獎勵在我家無效,使我少花很多錢。

3 不要制訂每天的時刻表

當陳美齡說「做功課也是玩,玩也是學習」的時候,我深深了解這句話的意思。教小孩不能硬教,一定是在遊玩中適當地加入引導,這樣玩那樣玩的時候,孩子就學到了很多該有的觀念和知識。安排小孩刻意學習或是特別去上課,就呆板掉了。不過這部分大概只到國小階段,年紀再長一些,孩子的心智再成長一點,時刻表不見得就是呆板。

4 不要給孩子報名課外班

這我絕對有做到。但我有做到也不代表什麼,那是因為我的工作能夠讓我準時去接孩子回家,家長的工作型態是孩子有沒有課外班主要的因素。而我應該是那個最慘的吧,我既是全職母親也是全職工作,要賺錢還要帶小孩,焦慮和疲憊都躲不過。
說實話,我也很羨慕只要專心帶小孩的媽媽,不過我還是感謝上天給我能專心帶小孩的時間彈性,也給我需要專心的工作。兩種事情我都要做,這是我的個性必須接受的命運。我認為帶小孩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必須以「時間量」來換。我不相信每天十分鐘跟孩子「有質感的相處」這種論調。怎麼可能只有「十分鐘」?有質感的相處絕對有量的必要性。當然我的意思不是二十四小時都要陪著孩子,但一天至少好好地跟小孩攪和二小時是必要的。
換個方式說,與孩子相處不該計算「至少要多少時間」,應該是有彈性的盡力。今天沒做到,明天做到;明天沒做到,後天想辦法。希望跟孩子黏在一起的念頭,孩子才可以感受到那份被關照的心。比如,不排定學習表,玩就是學,學就是玩。這種情況只有媽媽隨侍在側才能做得到。像昨天我兒子解數學題時,用了一個很詭異的解題方式,我讓他把自己的想法解釋清楚,但因為思考路徑太崎嶇,反而使一個簡單的題目變得有點難。我在想,我要讓他一直用這種他喜歡的慣性來思考嗎?還是要提醒他清楚簡單的路徑?
我的數學並不厲害,小六數學已經有複雜度,我自己也得花時間解題,解開之後還要知道如何判斷孩子的思考,把複雜的部分簡化,再向他解釋。計算過程中我也犯了一些小錯誤,被兒子糾正。你來我往,這花掉我們母子一個多小時的相處時間,不完全是苦差事,可以又開玩笑又相互爭執,細細解完一題就已經過了一小時。所以我不相信相處時間可以設定十分鐘或是半小時,不能這樣計算。如果我兒子參加課外數學班,我很懷疑老師能看出我兒子詭異的思考路徑?還是教他套上公式解決答案?

5 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進一步探討,這一點有年紀的階梯,也有項目的差別。年紀小的孩子,你必須在大項目中幫他做選擇,細節可以開放讓孩子自主。比如吃什麼餐廳是父母決定,要吃什麼餐,可讓孩子自己選。
我常對不愛做家事的兒子說:「你要洗碗還是幫我吸地板?」而不是「你要不要幫我做家事?」在不同的階段,父母仍自覺或不自覺地設定了選擇的前提。
最近,對我兒子比較大的選擇是「上國中」還是「繼續自學」?他說他想要有同學,雖然自學很快樂,但是為了同學他要去上國中。我說,那你要有心理準備,你要早起,而且被逼功課的時候不要來跟我抱怨。我讓他選,他畢竟選了一個我可以讓他選的項目,這是在我寬容度能接受的範圍內。萬一孩子不在你的寬容度中,家長實在很難放開。

6 不要反對高中談戀愛

教養守則通常令人點頭贊同卻難以實踐的關鍵就是在這種地方——我家孩子的個案不在守則描述的範圍內。「不要反對高中談戀愛」,那,國中呢?國中生可以談戀愛嗎?
我不會太反對孩子在十七歲時談戀愛,因為我們自己也是在那個年紀開始了愛情的初探。不要反對高中生談戀愛的確是人格培養的好機會,如美齡小姐說的責任感之類的,這種責任感不是晚餐後幫媽媽倒垃圾不然就會被念的責任感,而是真正的想討人歡心,想得到對方信任而認真去做的責任感。
可是我的問題是:國中生可以嗎?教養守則只是一個方向,但如何航行、繞過礁石、渡過冰河、經歷大風雨?通常還是得靠自己現場判斷。

7 不要打罵孩子

我兒子並非從來沒有被我打過,所以我知道被孩子激怒之後的打是怎麼一回事。先說結論,打小孩真的不好,長遠來看沒有用,只有壞處,還是不要打孩子比較好。但罵小孩我覺得不是太嚴重的事,但每次罵孩子要讓孩子有機會反駁,就能得到平衡。家長不可以叫孩子「惦惦」(閉嘴),要同時讓孩子有相同權利,可以很衝地表達意見。
有時候我兒子反駁我時態度不佳,可是當我聽到他一針見血指出我的矛盾時,好幾次都讓我笑了出來!「哈哈,我有這樣喔,呵呵,你講得很有道理,我會改進。」母親氣勢頓時居於下風!
其實我常在兒子面前說出這樣的話,親子間的衝突不一定要兒子認輸認錯才罷休,如果他比我有道理,那我就輸了,輸了就輸了,有一方改善即可。後來我逐漸發現我兒子也學習了媽媽在衝突中的反應——充分的表達和足夠的理性(自己沒道理就道歉)。這個成果到五、六年級逐漸開出花朵。這是我個人的經驗。

8 不要對孩子撒謊

對誰都不適合撒謊,尤其對自己的小孩。如果跟孩子說:「媽媽出去一下喔!」從此離開小孩、離家出走就再也沒回來了,這種謊對小孩傷害一定很深。可是如果是:「西瓜子吃到肚子裡會長出西瓜喔!」或是「小孩子打嗝一次就長高一咪咪。」這一類的謊言,事實上完全沒有不好的影響,是一種生活趣味。
不可撒謊也代表對孩子要守信用,我自己的爸媽在乎信用,從小告誡我們做人要有信用。所以我答應孩子的事,都一定做到,但孩子卻經常忘記我曾答應他的事,這讓我有點傷心。比如孩子有足球比賽,前一天說好一定帶仙草冰到現場給他喝,當日在家製作仙草冰拚命趕到現場,結果兒子根本不在意,跟同學開開心心喝舒跑,拿仙草給他喝,他說不用了!
不可撒謊也代表著誠實,我心中有任何特殊想法都會誠實告訴兒子。比如,「兒子~~謝謝你,你知道我罵你的時候雖然是生氣,但罵你讓我自己的情緒大量流動,想來是滿好的。有人想哭哭不出來,想罵沒人可罵,我比他們幸運,我有你可以白白被我罵!而且你都不會討厭我。」我喜歡把對孩子的感謝誠實地告訴他。
但有些事情要稍微忍耐掩飾,比如跟爸媽(或婆婆、小姑⋯⋯等親戚長輩)的衝突和不滿,不要向孩子打小報告。這不是誠實,這只是媽媽在拉小圈圈,會製造孩子生活上的困擾,讓他對相處關係不知所措,除非孩子心智成熟到可以接受父母長輩們的缺點。

9 不要因為工作忽略孩子

先不講孩子,講大人。我常想,一個人能賺的錢應該是命定的吧!不是靠努力、不是靠聰明,不然我這麼手腳敏捷腦筋精明的人怎會淪落到連基礎的22K都賺不到呢?(在此再度感謝贊助我寫作平台專案以及購買書籍的讀者。)我對於金錢非常消極,因為經驗告訴我,積極並沒有使我賺更多錢,時代的因素、人生的際遇大大地影響一切。
回到孩子身上,那是我最能給予的、孩子生存在這世界上所能獲得的、最不以現實計算的對待(這句讀來有點辛苦)。為了工作忽略孩子,也不能使我們賺更多,或許暫時可以賺一些,但人生的品質並未提高,又為何而賺?
事實上,當截稿、結案日逼近時,我面對小孩也非常沒耐性。但這是暫時的一、兩天,最多一、兩週,常態上我不想讓工作奪去我大部分的時間,這必須靠調整與捨棄。若因工作忽略小孩,其實你也因工作忽略了自己。這一點只是想提醒父母——不要忽略自己。

10 孩子發問時,永遠不要說等一等

我比較怕孩子都不向我發問,而且孩子越大,越擔心他不問,每天都很期待孩子問我問題。像「天空為什麼是藍的」可說是小科學家兒童才問得出來的題目,多期待!過去我還期待兒子至少問我「媽媽什麼時候吃飯?」那會讓我煮飯時充滿愛的能量。孩子願意發問真的很好,要好好把握每一次答題的機會。
圖/大塊文化提供
圖/大塊文化提供

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魯迅元配


魯迅元配
鲁迅妻的文筆真好!

魯迅妻子,無性無愛守41年活寡,只願生生世世永遠不要再遇見魯迅。

作者:李夢霽

下花轎時,我掉了繡花鞋,是凶兆。
光緒三十二年六月初六,我的大喜之日。
五年後,我又見到他。嶙峋得清冷,而倨傲。
1月色淒寒。
蓋頭久久沒掀,燈花大抵瘦了,他坐在太師椅上,翻書,不語。我瞥見牆角的一隻蝸牛,一點點向上爬,很慢,仿佛時間。
五年前,父母之命,我便成了周家的媳婦,年底完婚。他是江南水師學堂的學生,書香門第,祖父是京官,犯了錯,鋃鐺入獄,家道也便中落。我家為商,我長他三歲,似是一樁好姻緣。
成親在即,他卻要留洋日本,耽擱婚期。臨別,我隨周家人送行。他對我說,「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周家無女,從那時起,我就自認是周家的人。讓他安心,讓家安寧,是我畢生所願。
我等了五年。等待有朝一日,一路笙歌,他來娶我。可是,他遲遲不歸,杳無音信。
聽娘娘(紹興話,即婆婆,下同)和親戚說,他成了新派青年,囑我放腳,進學堂。我四歲纏足,母親言,好人家的女子都是三寸金蓮,大腳醜陋鄙俗,不成體統。今我二十有餘,又談放腳,徒遺笑柄。自古迄今,女子無才便是德,身為女人,開枝散葉,打理家務才是分內之事,讀書識字非正業。朱家傳統,容不得我挑戰。說到底,我不過是個小女子,舊時代的小女子。我唯一能做的,便是婚禮時往大如船的鞋裡塞棉花,沒承想,下轎時竟掉了,欲蓋彌彰。
牆角蝸牛仍在奮力上爬,夜緩緩地淡了。我想起那年渡口,他對我說,家有一女即是安。彼時的他,舉手投足都是文弱書生氣,不似如今,稜角分明。我心內有點憎恨起日本來,是日本之行讓他改變。我預感到世道變了,只是不知新世道,容不容得下一個我。
洞房花燭夜,彼此默然的一夜。一沉默,就是一輩子。三天後,他再度離家,去日本了。
2
宣統三年,也就是一九一一年,滿清垮台。我的婚姻,已經走過第五個年頭。
先生回國兩年來,先後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和紹興中學堂當教員,現在是紹興師範學校校長。他從不歸家過夜,偶爾行色匆匆地回來,懷抱許多書,我看不懂。他和娘娘說話,說「國民革命」、「中華民國」,大抵是些國事,知我不懂,便不對我說。我沉默地聽,寂靜地看,他時而激昂,時而悲憤的模樣,我很喜歡。他是做大事的人。
我出街,街頭巷尾的茶館都是「革命」的說法,人們好像與從前不大一樣。像先生般不束辮的男人多起來,女人也漸漸不裹腳,天下亂了。先生似乎小有名氣,路過酒肆藥鋪,常聽聞「周樹人」云爾。我是驕傲的,因我是周樹人之妻。我亦是疼痛的,守著有名無實的婚姻,枯了華年。
先生是摩登人物,對這新氣象,自然是喜悅的。我卻是箇舊人。貼著「包辦婚姻」,邁著三寸金蓮,被風雲突變的世道裹挾著,顫巍巍地撞進新時代,往哪裡走,我不知道。晌午,我回娘家。
先生去北平了,我不識字,托小弟寫封信。
先生樹人: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望納妾。
妻朱安一九一四年十一月
先生未復,聽說動了怒,說我不可理喻,不可救藥。
正如下花轎時掉鞋,在他面前,我如履薄冰,卻總是弄巧成拙。我是愛他的,甚至允許他納妾,可他不懂。只有娘娘疼惜我,打理周家上下多年,我不像周家媳婦,更似周家女兒。一九一九年,先生為了事業舉家北上赴京,我於是離了這江南水鄉,離了娘家。一別,竟是一世。
「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我的人生依附於丈夫,他是大器之才,命運繫於國運。我的一生,便在天翻地覆的歷史洪流中,顛沛流離,支離破碎。人生盡處是荒涼。
3
北平只有老鴰憔悴的哀叫,日子裡滿是乾枯的味道。
我們住在二弟周作人處,弟媳信子是日本人,作人留洋日本時「自由戀愛」而結合。她思想進步,又懂寫字,深得先生喜愛。來到北平我才知,先生聲名竟如此顯赫。來訪者絡繹不絕,有學生,也有大人物。每遇客訪我都居於後屋,他應該不想我出面待客。先生由內而外都是革新,只有我是他的一件舊物。
今日我在後屋時,作人走進來。「大嫂,你怎麼一個人在這?」
我笑了笑,沒有答。
「大嫂真是安靜之人啊,這麼些天都沒聽你講過話。」他的聲音里有舊日時光的味道。
我想了想,說:「作人,你教我認字吧。」
「好啊!聽大哥講,我只當你頑固不化。既然你追求進步,我斷然全力助你。」
他寫下八個字:質雅腴潤,人淡如菊。「形容大嫂,恰如其分。」
後來,每當先生待客,作人便來後屋教我寫字,有時也與我交談。十幾年的婚姻,我心如枯井。作人似是井底微瀾,讓形容枯槁的時日芳草萋萋。
「大哥現在教育部供職,也在北大教書,不叫周樹人,叫魯迅,是著作等身的大文豪,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大嫂,你雖是舊式婦女卻不愚鈍。你很聰慧,大哥不接受你或是先入為主的偏見,以為婚姻自主就是好。
「事實上,你也看到,信子是我自己選擇的妻,她揮霍無度又常歇斯底里,大哥一味崇洋,未免太過激進。

「大哥是成大事之人,歷史恰到岔口,所謂時勢造英雄,他定會青史垂名。社會規範劇變,總有人成為犧牲品,龐然歷史中,小人物的疼痛無足輕重。歷史會忘了我們的。」「……」
斑駁的時光疊疊錯錯。在北平八道灣的四年,是我人生中唯一的陽光。無論如何冰冷漠然的人,在暗如淵壑的生命里,總有一次,靠近溫暖,靠近光明。生是修行,緣是塵路的偈誥,因這來之不易的剎那芳華,我忘記哀傷,忘記幽怨,得你,得全世,得一世安穩。然而,滿地陽光涼了。
作人與先生決裂,因先生偷窺信子沐浴。
人生如紙,時光若刻,涼薄薄涼,夫復何言?
結髮十七載,未曾同居,現在竟窺弟媳,大約是為「新」。先生料我不識字,書信從不避我,我於是看到作人遞來的絕交書。
魯迅先生:
我昨天才知道——但過去的事不必再說了。我不是基督徒,卻幸而尚能擔受得起,也不想責誰——大家都是可憐的人間。我以前的薔薇的夢原來都是虛幻,現在所見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訂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後請不要再到後邊院子裡來,沒有別的話。願你安心,自重。
先生被迫遷居,臨行對我說,留在作人家,或是回紹興娘家。
我不說話。兩行清淚,驚碎長街清冷。他們兄弟二人已然恩斷義絕,此地可堪留我?若回紹興,我便成休妻棄婦,給朱家蒙羞。世人都說先生待我好,誰知我吞下多少形銷骨立的荊棘?我一輩子,無論多難,只哭過兩次。那是一次。
娘娘心疼,勸先生:「你搬了家,也要人照料,帶著她罷。」
先生瞥了我一眼,清冽而凜然。那年渡口,早已物是人非。往事倒影如潮,歷歷湧上心頭。花自飄零水自流。
4
磚塔胡同六十一號,先生與我的新居。我是歡喜的。興許這樣的獨處,可以拯救我。
先生肺病,終日咳得厲害,只能吃流食。我寫信給娘家小弟,托他去東昌坊口的咸亨酒鋪買鹽煮筍和茴香豆,那是先生最愛的小食,寄過來,我磨碎煮進粥里。先生好一點後,我常走十里路去「稻香村」,這間南店北開的糕點鋪,自製各式南味糕點,是先生極鍾情的。先生恢復得很快,待我亦不似原先淡漠,甚至將我的臥室作為書房,莫不是一種恩賜。
家裡又開始賓客如雲,我不再避諱。一切向好。直到,她出現。
高顴骨,短髮,皮膚黑,個子很小,標準嶺南人長相,說話不會翹舌。先生講新國文,久居北平,京腔很重,有時糾正她,她便撒嬌似的說「講乜嘢(粵語,即說什麼)?」先生笑,眉山目水間的情意展延,是我從未見過的溫暖。
女孩幾乎天天造訪,先生比任何時候都快樂。他放心我不識字,日記和書信都放在臥房桌上。我於是知道,女孩叫許廣平。她給先生寫很多信,濃情蜜意溢於言表。我不明白,大抵又是新人做派。
那日,女孩坐在客廳,我斟茶給她:「許姑娘,喝茶。」歲月如水人如茶,顧盼之間,雲煙四起,藏住多少曲折心思。我不過是想提醒她,誰才是這裡的女主人。無論如何,她是客。
許廣平抬眼看我,一個眼睛裡燈火閃映的女人,笑容像清晨簇新的陽光。她太年輕了。我已年逾不惑,年華驀地在眉眼間輕輕凋謝。青春是一闋流光溢彩背後本能的張皇,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爭鬥。可我,不戰而屈。
我默默轉身回臥房,聽聞先生說,「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太太。這是母親送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負有贍養義務,至於愛情,我並不知。」我的心仿佛被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先生何等睿智,又如此愚鈍。我是大家閨秀,是舊式女子,不擅辭令,不懂表白。於我而言,愛是生活,是死生契闊的相依相隨,是細水長流的飲食起居。我以為,經年的忍負與犧牲或可換來先生的一抔柔情,沒承想,我的深情卻是一樁悲劇,我的愛情亦是一場徒勞。世界變了,所有人都只當我是舊中國落伍、無望的一代,誰知我曾不斷衡量與丈夫的關係,嘗試了解新世界。我終是背負著命運十字架,隨波逐流。
外面兀自歡聲笑語,許廣平說,「這是一場費厄潑賴(英語fair play的音譯,即公平競爭)。」我聽不懂。恍惚間,滿世喧囂折盡。
5
「三一八慘案」讓北平風聲鶴唳。手無寸鐵的年輕人被段祺瑞政府兵打死,橫屍街頭。國難當頭,無以家為,哀歌響徹北平。先生沒日沒夜地撰文,煙不離手,身體每況愈下,我心疼他。段政府下通緝令,先生走了,留下一句:「朱安,好生過。」
青燈黃卷度殘生,記憶煢煢。一九三六年深秋,日本占了東三省,北平局勢緊張,山雨欲來風滿樓。許廣平寄信給我:「先生逝於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展信,淚不可遏。我一輩子流淚只有兩次,那是第二次。枯等三十年,他活著,我就還有個盼,如今,陰陽兩隔。我是將熄的炭火,他是唯一的餘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秋雨瀟瀟,把我心裡淒淒的疾風澆得濕漉漉。緣分清淺,怨不得時過境遷。
後來,日本侵華,娘娘仙逝,日子更艱難了。許廣平接濟我,懷著對失敗者的同情,到底是不屑。在她眼裡,我不過是「舊社會給魯迅痛苦的遺產」。歷史喧囂,容不下我。
家徒四壁,一日兩餐,只有湯水似的稀粥,就幾塊醬蘿蔔。我想起先生的藏書,或可換錢維持生計。先生一生,撰文不計其數,卻沒有一個字是關於我,何其悲涼。時間都在他人筆尖上,獨獨把我遺忘。
午時,數年庭院深深,門可羅雀的家裡來了客。
「我們是魯迅先生的學生,今日聽聞您意欲出售先生藏書,特來關囑您萬萬不可,魯迅遺物無價,須妥善保存。請您三思。」
「您是舊時代的人,沒有文化,不懂先生作品的價值。先生是民族英雄,是新時代的先驅和領袖,他的遺物一定要保存!」
意氣風發的學生慷慨激昂,我推開面前寡淡的米湯,放下筷子,定定地看著他們:「你們只說先生的遺物要保存,我也是魯迅的遺物,誰來保存我呢?」倚欄愁空悵,恨三千丈,何處話淒涼。
尾聲
日本投降,北平無戰事。
時光越老,人心越淡。獨臥病榻,回望滿盤皆輸的人生,我看到牆角一隻小小的蝸牛。我們是老朋友了,紹興老家的新婚之夜,也有一隻蝸牛陪我捱過。它那麼努力地從牆底一厘一厘往上爬,像我一樣,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可我現在沒力氣了,我待先生再好,也是枉然。我們這些時代波濤中的小角色,大人物身邊的小人物,生存便已是一種枉然。
過往的歲月教會我,人的一生中有一個字,冷,徹骨的冷。所以我會在星稀的冬夜,點一堆火,慢慢想你。想起風陵渡口初相逢,那個清癯疏淡的少年對我說,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

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當我要去養老院的時候》


《當我要去養老院的時候》

這是一位即將去養老院的老人寫的,值得老人們深思。                                                                                       

我要去養老院了!非不得已,我是不會去養老院的。但是當生活開始不再能完全自理,而兒女又工作忙碌還要照顧孫子,無暇顧及你時,這似乎成了我唯一的出路。我要準備搬家了,搬到養老院去!

養老院條件不錯:乾淨的單人房間,配有簡單實用的電器﹔各種娛樂設施齊全﹔飯菜還算可口﹔服務也很周到﹔環境也很優美。就是價格不菲。我的退休金肯定無以支撐。但是我有自己的住房,將它賣掉,有了幾百萬,錢就不是問題了。我養老花不了,不久的將來剩下的就作為遺產,留給兒子。兒子很理解:你的財產應該您享用,不要考慮我們。剩下的就是我要考慮做去養老院的準備了。

俗話說:破家值萬貫,指的是東西多。過日子針頭線腦什麼也少不了。箱子、櫃子、抽屜都裝滿了各種日常用品。四季的衣服,四季的床上用品,堆積如山﹔我曾對紅木感興趣,桌子、椅子、櫃子,全套的紅木家具﹔我喜歡收藏,郵票集了一大堆﹔紫砂壺也集了百十來把﹔還有許多珍藏的小件物品,什麼翠、和田玉、核桃,黃金、白銀等小把件、掛件,還有二條小黃魚﹔特別是書,整個一面牆的書櫃,裝的滿滿的﹔好酒什麼茅台、五糧液,洋酒,也存了幾十瓶﹔還有全套的家用電器﹔作飯的各種器具,鍋碗瓢盆,柴米油鹽、各種調料,再把個廚房也塞的滿滿的﹔還有積攢的幾十本相冊 …。

看著滿滿的一屋子東西,我發愁了!養老院隻有一間屋子,一個櫃子,一張桌子,一張床,一個沙發,一個冰箱、一個洗衣機,一台電視機,一個電磁爐,一個微波爐。根本沒有存放我這些平生積攢的財富的地方。

在這一舜間,我忽然覺得,我的這些所謂財富都是多餘的,它們並不屬於我!我只不過是看一看、玩一玩,用一用,它們實際上隻屬於這個世界,輪番降臨的生命,都只是看客。故宮是誰的,皇帝認為是朕的,但是今天,它是人民的,是社會的。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麼比爾.蓋茨要把自己身後的財產全部捐獻﹔為什麼馬雲都宣布要把他博物館的全部藏品全部捐獻,那是因為他們明白:這一切原本就不是他們的,他們不過是看一看,玩一玩,用一用,生帶不來,死帶不去,倒不如沽名釣譽,落得個積善行德。多麼明智!

我的這一屋子東西,真想捐獻,但是拿不出手。要處理現在成了個難題。子孫能接受的寥寥無幾。我能想象:當兒孫面對我的這些苦心積壘的寶貝時會是怎樣的情景:衣服被褥全部扔掉﹔幾十本我覺的珍貴的照片會全部毀﹔書被當廢品賣掉﹔收集的藏品不感興趣會處理掉﹔紅木家具不實用,會濺價賣掉 …。正如紅樓的結尾:隻剩下白茫茫的一片,真乾淨!我面對著如山的服裝隻揀了幾件常穿的﹔廚房用品隻留了一套鍋碗瓢盆﹔書挑了幾本還值得看的﹔紫砂壺挑了一把喝茶的﹔再帶上身份証、悠遊卡、健保卡、戶口本,當然還有銀行提款卡,足夠了!這就是我的全部家當!

我走了,把這個家還給這個世界。是啊!人生隻能睡一張床,住一間房,再多的都是看著玩的!

2018年6月5日 星期二

六十歲,我才明白


六十歲,我才明白

有位朋友將滿六十歲,我問他有何改變?
他回答說:

喔!是的,我正在改變。

以前我愛父母,手足,配偶,孩子,朋友,但現在我已開始愛我自己。

是的,我正在改變。

我瞭解到,我不是阿特拉斯,其實我扛不起整個世界。

是啊!我正在改變。

我不再跟賣菜和賣水果的小販討價還價。多付幾塊錢對我沒什麼影響,但有可能幫這個人存下他女兒的學費。

是的,我正在改變。

付計程車資時我不再等著司機找零錢,給他點小費或許會換來一個微笑。畢竟他為了生計比我辛苦多了。

是的,我正在改變。

我不再對老人家說,這個故事你已講很多次了。 畢竟這個故事讓他們重拾回憶,重溫往事。

是的,我正在改變。

我學會了不再糾正別人,即使是他們的錯。
畢竟,讓每個人完美,不是我的責任。能讓事情平和愉快更值得珍惜。

是的,我正在改變。

我大方地給予讚美。這不僅讓對方心情變好,自己也受益。

是的,我正在改變。

我學會了不要為襯衫上的摺痕或斑點煩惱。畢竟,人格勝於外表。

是的,我正在改變。

我遠離那些看不起我的人,因為他們不懂我的價值。

是的,我正在改變。

我學會不要為堅持己見而破壞了關係。畢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是的,我正在改變。

我學會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畢竟,真的有一天會是最後一天。

是的,我正在改變。

我正在做讓我快樂的事。畢竟,我有責任讓自己快樂,這是我對自己最應負的責任。

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從德國教育看台灣 ─為什麼教不出明辨是非


從德國教育看台灣
─為什麼教不出明辨是非

作者聲稱,德國的義務教育讓學生懂得分辨是非與對錯,對國家、社會與人群有同理心與公德心,對弱勢族群與小動物有愛心,且懂得自重與尊重別人。(資料照,鍾昆翰提供)
作者鄧鴻源聲稱,德國的義務教育讓學生懂得分辨是非與對錯,對國家、社會與人群有同理心與公德心,對弱勢族群與小動物有愛心,且懂得自重與尊重別人。(資料照,鍾昆翰提供)

日前友人寄來一篇報導,談德國教育,令人感慨萬千。

德國人相信,被嬌慣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長大後的社會適應能力差,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應該學會吃苦耐勞,培養出他們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以及改變世界的本事。這樣的孩子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不會惶惑無助,而是自信堅強。

反觀台灣人的子女並非如此,而是長期被嬌生慣養成為「媽寶」,以致缺乏自我管理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面對挫折和困難時,通常不知如何是好。如現在許多大學生,考試、註冊或搬到宿舍時,居然需要家長陪同照顧!還有前不久,台大師生上網公開募款,資助他們登山以培養所謂「未來領導力」,實在是貽笑大方。這些不是現代「媽寶」,又是甚麼?

須知,德國高中生就常利用假期去打工,或畢業後先到國外落後國家做公益一年,以色列高中畢業就要去服兵役,學習自立自強。我們高中生畢業後卻迫不及待上大學,進去大學又沒幾人認真讀書。以色列人在軍中培養一身未來創業的本領,我們大學生畢業後卻不知幹甚麼,只是高不成,低不就,出國「深造」回來的人,通常也一樣找不到好工作!

德國的孩子在長大後,都會離開父母去自闖一片天地。所以在德國,每年都有一大批大學與中學生在假期時間,萬里迢迢來到南美洲和非洲一些較為落後的國家當義工,過上一段艱苦的生活,在這項獨特的體驗活動中鍛鍊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且一切費用從自己平時打工賺取。

反觀台灣的孩子,每年寒暑假出國,名義上說是「遊學」,卻常是在父母陪伴與呵護下,到國外遊山玩水,走馬看花,且吃住都要求高檔,這樣怎麼可能培養小孩的吃苦耐勞與獨立自主的能力?

德國的父母認為,如果讓年輕人輕易得到巨額財富,很可能會將他們推向墮落的深淵,所以很多依靠自己奮鬥成為富豪的德國企業家們,都紛紛表示不會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子孫,而是將絕大部分甚至全部財產都捐給了社會慈善機構,而且子女們也對父母的這種做法表示敬佩和支持。

反觀台灣的父母呢?大都自私自利,都希望將自己財產百分百留給子女,為了避稅,甚至有企業家將大部分財產隱匿在國外,也不願意死後捐作公益,結果妻妾與子女互相勾心鬥角、爭奪財產,有何意義?為何不效法諾貝爾成立基金會,對世界文明與和平做出貢獻?畢竟一些富家子弟,看到家長哪麼有錢,大都好吃懶做,不求上進,等待父母死後爭遺產,屆時大肆揮霍,以致往往富不過三代,留下罵名。

在西方社會中,人們都普遍認為父母的財產是屬於父母的,他們有權利去支配自己所屬,作為子女,不應該期望從父母那裡得到財富,屬於自己的財富只能通過自己努力工作來獲得,他們相信這樣才會有自豪感和成就感,才能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如巴菲特、比爾蓋茲與馬克左克柏等人,已經簽下承諾誓言,未來將大部分財產捐給公益事業。
2018年才剛進入到第3個月,大書蟲比爾蓋茲(Bill Gates)已迫不及待向大眾分享他的兩本愛書。(圖/gatesnote) 
2018年才剛進入到第3個月,大書蟲比爾蓋茲(Bill Gates)已迫不及待向大眾分享他的兩本愛書。(圖/gatesnote
巴菲特、比爾蓋茲與馬克左克柏等人,已經簽下承諾誓言,未來將大部分財產捐給公益事業。 
反之,台灣社會並不是如此,大多數有錢人都自私自利,一毛不拔,惜財如命,自以為家大業大,「高人一等」,其實可能連一位只有小學學歷的賣菜或自助餐婦人的品格都不如,因為後者尚知「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台灣許多富豪大都不這麼想,其中有些人財富怎麼來,可能都有問題,所以常被人瞧不起,因為他們都「窮」得只剩下錢,不知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為何?

德國人深信:社會是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只有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才配擁有尊嚴,整個社會氛圍才會和諧,人們生活才會愉快和安定。例如,有位華人去德國探親時,一次在遊覽漢堡動物園途中去了趟洗手間。當他出來時,被一位德國女士攔住問道:「可曾見到一個小男孩兒在裡面?」她說兒子進入洗手間很久了,到現在還沒有出來。原來是馬桶的拉杆突然失靈,沖不下水,男孩為了把自己用過的廁位沖乾淨,不把髒臭留給下一位,就自己動手修理。這位男孩認為,讓別人難受有失自己的尊嚴,這就是公德心與同理心的展現。

反觀我們,幾人有如此公德心與同理心?許多人到郊外風景區遊玩,離開後垃圾往往亂丟,只求自己方便,還有某黨高官,只因反對年金改革,居然公開鼓勵公務員「能撈就撈,能混就混,只要自己好就好,國家讓他倒沒關係。」如此自私自利,缺乏公德心與同理心,只要自己好,不管別人死活的態度,如何令人尊敬?能比得上以上德國小男孩嗎?一個國家是否有偉大,從其公民基本素養可以看出來。

德國父母非常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他們認為,良好的品德是被感染,不是被教導的。他們從來不要求孩子去死背所謂「道德準則」,而是從以身作則與心靈深處去啟發他們的良知,從日常生活中去讓他們體會什麼是倫理道德,如馬偕博士與新北市五股鄉的觀音山揹水人便是如此。

反觀在台灣,許多家長要求子女從小死背「弟子規」與「四書五經」等「道德準則」,以為這樣長大後就比較懂得倫理道德,事實並非如此,如雍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蔣介石等人,莫不飽讀詩書、深諳孔孟仁義之道,然而行為上又符合嗎?雍正為了保住權位,殺兄弟,連兒子也無法倖免,曾、李、左等漢人官吏,對已經投降的太平天國將士處以「凌遲之刑」,連南京城內許多無辜的老弱婦孺也不放過 ,蔣介石在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中的角色又如何?可見這樣的教育是有問題的。

1898年,滿清政府的京師大學堂(北大前身)在北京開學時,光緒皇帝親臨主持,師生約有一千多人,抱括外國記者。光緒皇帝說,國家之所以積弱不振,任強權宰割,原因是官吏普遍貪汙腐敗,人民生活習慣差,根本原因是教育,只重視四書五經等偽善的倫理道德之學,忽視西方國家的民主、法治與科學教育。光緒認為這是國人心中之賊,只有全面破除,國家才有救。很難得中國皇帝有這樣的遠見,可惜當時國家權力掌握在老太后手中,已時不我予,獨木難撐腐朽不堪的大廈於既倒。

德國中小學校裡有個課程叫「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課程不要求孩子要有遠大理想,而是讓他們了解如何自律和怎樣融入社會。這門課程主要有四個核心觀念:熱愛生命、公正平等、誠實、守信,是今日德國能夠富強的主因。

反觀我們的教育,從小要求學生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雄心壯志」,然而當他們日漸長大後,發現自己前途渺茫,連養活自己都越來越難,還有何理想與抱負可言?看到台灣社會許多有學問的「大人」都自私自利、「偷雞摸狗」、言行不一,與以往書中所提到的理想社會恰好背道而馳,失落感自然與時俱增。

德國教育有一門綜合課,將地理、歷史、人文、文化、宗教、各類常識和政治等綜合在一起,涉及的範圍很廣,這門課讓孩子們在短時間內學了很多知識。他們高明之處就是從各方面的基本知識入手,讓孩子們對人,家庭和社會有個概括的認知。老師會給出各種不同的題目讓學生們在課堂上演講,事先孩子們要在課外找資料,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德國小孩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再者,由於德國落實師徒制的職業教育,讓學生擁有一技之長,可以生產精緻又耐用的高端商品,以致待遇、退休福利與社會地位並沒有比其他行業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沒有人有明星學校迷思,因此沒有人刻意去補習,也就沒有補習班到處林立之畸形現象。換言之,人家書沒有我們讀得多,智慧與國民所得卻遠高於我們,值得我們省思。例如,從十九世紀中葉以來,德國發明的東西超過三千萬種,其中包括暢銷全球五大洲的名貴雙B轎車與保時捷。

反觀我們的教育,從小灌輸知識與黨國主義教條,不然就是超前學習,擔心輸在起跑點上,以致補習班到處林立,但現代知識卻被分割得支離破碎。教育部要求老師進修,學習知識統整的教學,他們說學不來,其實是不求上進,希望一本講義教到退休,也不重視學生自學能力,以致許多學生即使唸到大學或研究所時,總是靠死記死背,沒有創意,也沒有獨立做研究的能力,有時為了獎金、升等或「業績壓力」,需要「加工」論文 ,以致會被國外專業人士抓包。連職業學校也重視升學,科技大學也重視寫論文,不重視實際操作與一技之長,以致勞工與上班族之所以長期低薪,也就見怪不怪了。

更重要的是,德國孩子會懂得體諒別人,懂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德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也會組織學生到養老院陪老人聊天和做義工等活動。還會自己做些小玩意或食品來販賣,為慈善組織募捐,或參加環保等公益活動,以激發孩子們的愛心和社會責任心。在德國人看來,高貴的品德就是自重與尊重別人,是對社會和大自然的熱愛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反觀台灣的學生呢?會懂得體諒別人與團隊合作嗎?學校有鼓勵學生養小動物嗎?學校與補習班每天上課到晚上八、九點,學生有時間養小動物嗎?一般學生只會上網或在街頭唱歌,假藉愛心募款,也不會自己做些手工藝品或食品來販賣,假日不是到補習班去補習,就是去上網咖打電動或沉迷於手機,哪有時間參加環保或護幼等公益活動?這樣又如何激發孩子們的愛心和社會責任心?又如何培養他們自重與尊重別人的品德?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德國的義務教育讓學生懂得分辨是非與對錯,對國家、社會與人群有同理心與公德心,對弱勢族群與小動物有愛心,且懂得自重與尊重別人;職業教育培養學有專精的技術人才,製造世界一流商品,賺全世界的錢,而且很重視勞動者的待遇與福利。這就是德國偉大之處,值得我們見賢思齊。

*作者鄧鴻源為台大物理博士、文化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