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傷口怎麼照顧?皮膚科醫師:一罐凡士林,可以取代所有抗生素藥膏!
有時幫開刀的病人拆線時,看到傷口附近很紅。
「你覺得傷口附近有什麼感覺?」筆者問。
「是不會痛啦!可是最近幾天變得很癢,我想可能是快好了才會這樣。」病人不以為意。
「那你對藥膏過敏了啦!」
原來病人很認真擦藥、換藥,沒想到適得其反,居然造成傷口出現接觸性皮膚炎了。說起來筆者也要付點責任,因為那條抗生素藥膏正是筆者開出去的。
但是,這真的是不得已的。每次要幫病人手術,筆者常常會刻意「忘記」開那條抗生素藥膏。結果10次裡面有11次病人都會跑回來敲門說:「醫師,你忘記開抗生素藥膏了。」每次向病人解釋這種傷口不用擦抗生素藥膏的理由,講了好幾次病人都不能接受,看著後面候診的幾十個病人,最後也只能隨波逐流了。
到底要不要開抗生素藥膏給一般非感染性的皮膚外科傷口(第一級/清潔傷口)?(編按:跌倒擦傷或割傷不是「皮膚外科傷口」,皮膚科醫師還是建議要做適當清潔與消毒。髒的傷口還是要用抗生素,要視情況而定。)
早期認為避免感染可以讓傷口癒合較好,所以建議給病人抗生素回家換藥。然而有些外用的抗生素會使傷口附近出現接觸性皮膚炎,況且一般情況下傷口的表皮在兩天之內就會長好,連要發展出感染(一般要至少三天)都不太容易。因此有些人開始挑戰術後傷口要用抗生素的說法:
1996年,有人拿992名患者的1249個傷口做比較,一半用抗生素藥膏(bacitracin),一半用凡士林(petrolatum)。結果兩者傷口的感染率沒有差異,但有些用抗生素藥膏的人出現接觸性皮膚炎,用凡士林的人則完全沒有。凡士林完勝。(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
2005年,有人拿147隻耳朵做Mohs(逐片切除腫瘤,邊切邊用顯微鏡看,直到切乾淨為止)手術後的傷口來實驗,分別擦抗生素藥膏(gentamicin)與凡士林,結果發現兩者發現化膿性(感染性)軟骨炎的比例差不多,但擦抗生素藥膏的傷口明顯較容易產生發炎性(非感染性)軟骨炎。凡士林完勝。(發表於皮膚外科期刊)
2006年,另一群人比較用密封式敷料(像Tegaderm等防水薄膜)的729個傷口,一組完全不擦、一組擦石蠟(paraffine)、一組擦抗生素藥膏(mupirocin),結果發現三者的感染率與併發症完全沒有差異。(發表於英國外科期刊)
2011年,拿30位移除脂漏性老化(老人斑)志願者的傷口來實驗,在每個受試者身上移除兩塊類似的老人斑,一個傷口擦抗生素藥膏( polymyxin B sulfate+bacitracin),另一個擦凡士林,採用雙盲的方式來進行。結果兩者癒合的狀況完全一樣,但是有些擦抗生素的傷口又出現了接觸性皮膚炎。這次又是凡士林完勝。(發表於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
經過了十幾年的論戰,目前學界已經有共識:對於一般非感染性的皮膚外科傷口(第一級/清潔傷口)根本不需要使用外用抗生素,用了反而會有接觸性皮膚炎的問題。從經濟面看,抗生素藥膏的花費也造成了巨量的醫療資源浪費。建議可以用凡士林或是石蠟取代.
然而,由於民眾早已習慣傷口要擦抗生素藥膏,加上健保也給付這些項目,使得每天我們都被迫要開立這些處方給病人。如果不開立,就要花上大量的時間向病人解釋,或是受到病人無謂的質疑。如果真要遏止這種有害無益、浪費物力的醫療行為,就應該將這段事實寫入國中小健康教育課本,並且由政府帶頭宣傳才行。
目前如果政府財政有問題,筆者建議可以製作簡明、大字的公定海報,供所有醫療院所下載輸出,貼在診間教育民眾,這才是真正解決健保浪費,改善醫療品質的務實做法。
好吧,就由我來做海報,拋磚引玉好了。如果覺得還可以,也歡迎大家使用,寫明出處即可。
結論:一般沒有感染的皮膚外科傷口(手術後的傷口),可以用凡士林/石蠟/防水敷料覆蓋就好,根本不需要擦外用抗生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