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一輩子,4輛車,4張證,4個瓶,4張床,就結束了...

一輩子,4輛車,4張證,4個瓶,4張床,就結束了...

 快樂老頭     

最近這張照片非常非常火,
我想說的是,照顧好自己,就是全家人最大的幸福~
肩上扛著爹和媽,上邊頂著你的娃,萬一不幸打個滑,你能給家留點啥?
你只是單位的一根草,卻是家裡的一片天~
致沒有健康意識的朋友們,要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
只有自己身體健康,你的家人才能好!你的家庭才會越來越好!
如果讓你小病一星期,
你會發現金錢不重要,
家人和身體最重要;
如果讓你大病一個月,
你會發現金錢特重要,
身體和家人特特特重要;
如果讓你大病半年,
估計你願意放棄眼下一切的金錢和名利,
去換回你認為重要的東西。

遺憾的是,
這個世界大部分人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包括你我!
所以,當看到這段話的時候,
我更加堅定地知道,
在生命中哪些人和事才是最重要的......
我更加清楚地明白,
人要平淡地活著,健康快樂最重要!
同意的請告訴身邊人!
睜開眼睛 我還活著 挺好挺好
閉上眼睛 還能睡著 挺好挺好
粗茶淡飯 能夠吃飽 挺好挺好
摸摸衣兜 錢還夠花 挺好挺好
忙也一天 閒也一天 平安就好
苦也一天 笑也一天 快樂就好
窮也一天 富也一天 知足就好
愛也一天 恨也一天 過去就好
想開 看開 快樂就好
此文獻給 我身邊 所有的人
有你們 真好 真好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老得好優雅】

【老得好優雅】
我們欠這個世界一個義務:去成為最好的自己
勸自己去做新鮮事情,我們的內在就會更新。
文/Joan Chittister  譯/唐勤 圖片來源/nito @Shutterstock
洛威爾.湯瑪斯(Lowell Thomas)透露:「我精力充沛,有這麼多活動,我是有個祕密,我一直能找到很多樂子。」

老年有個內在危險,假如我們任它得勢,衰老就可能成為一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時期,而非最令人滿意的時期—而後者才是正理。老年的危險就是,我們可能自己開始以老人的姿態出現。而有樂子,能讓我們開懷大笑;而開懷大笑,能讓我們在此時此地感到快樂。而此時此地,就是我們要過的人生最後階段,沒有第二種可能。噢,不過總有人認真地提出忠告,千萬別活得太滿,別找太多樂子。

「什麼年紀做什麼事」,在十七歲的時候是個很管用的忠告;七七歲的時候,則是一樁錯誤。當我們開始擺出老人的姿態,不管這時年紀多老,我們都完蛋了。如果擺出老人姿態的時候,年紀真的很老,那更糟糕。到了那個時候,做符合年齡的事就是患上絕症。我們會把自己折磨成有鼻息卻沒有生命。

事情的真相是,其他每個人生階段都有該做的事,老年卻不一樣,這個年紀並沒有該做的特定活動。六歲到二二歲之間,適合受教育。二二歲到五十歲之間,適合生孩子養家。六五歲到七十歲之間,適合逐漸減輕專業生涯的強度。可是接下來,七十歲之後,最適合老年人的唯一活動就是,眼前正在進行的任何事情。

如果生命真的是為了活著,那麼好好活著的祕訣就是學會活得充分圓滿,活得淋漓盡致,活得興高采烈。

我們往往沒弄清楚,要活得充分圓滿,很大程度上在於心態,在於靈性基礎,而不在於生理狀態。假如我們看到上帝是善的,那麼生命就是善的。假如我們看到上帝是個狡猾卑鄙的裁判,祂拿好東西試探我們,為的是看看我們會不會被誘入道德敗壞的境地,那麼生命就是應當恐懼的一個陷阱。

好好活著跟真心全意的精神狀態有關,好好活著會視生命為恩典而非贖罪,視人

生為積極期待好事發生,而無懼於其挑戰。我們之所以得到生命,不是為了受苦。我們之所以得到生命,是為了在經歷創造的喜悅和美好之中學會去愛造物主。我們之所以得到生命,是為了以優雅的風度去處理凡人之軀必受的自然苦難。

當我們不能迎頭面對生命,我們就不能活得充分圓滿。

在這個過程中,老人會遇到試探,這些試探聽起來言之成理,因此特別迷惑人,其實產生的損害卻愈來愈大。

「今天晚上我太累了,我想我不能去了,」衰老之初,我們就學會這麼說。可是沒我們,其他人仍去看表演,去參加派對或公眾集會。「她現在老了,不能做這些事了,」他們會說。我們先教會他們忽略自己,後來又奇怪自己怎麼不受重視。

「那太耗神了。我現在不做那些事了,」我們說。因此,我們任自己不去耗神為七月四日的國慶烤肉野餐生火。我們不寄生日卡片。我們做的事情一天一天減少,直到有一天,坐著不動成為我們度過生命的方式。

「噢,那件事我從來沒做過,我可不會現在才開始去做,」我們說。因此,我們不會去參加公園露天音樂會,不會去學釣魚,不會去打電話找人贊助教區園遊會。我們從生活中全面撤退,就跟已經死去多時沒有兩樣。而且是自找的。

「坐進那玩意兒,就為了看個瀑布?」我們說。「我可不要!危險極了。」因此,我們從來沒看過尼加拉瀑布的水霧。我們不會在山頂觀景臺上欣賞到落磯山脈的壯麗。我們不會從西雅圖的太空針塔眺望普傑峽。我們不去感受事物。我們擋開了不絕如縷的生命,而奇怪為什麼自己的人生再也沒有興奮刺激的事情。

「出門度個週末嗎?」我們說。

「上個終身學習的課嗎?」我們問自己。

「你知道要花多少錢嗎?」我們堅持。

「買個電腦,就為了寄寄電子郵件?」我們質疑。

「在那兒多待兩天?我種的植物怎麼辦?」我們想知道。

所以我們沒多跨那麼一步去開始新活動。我們沒能持續變化。我們在中途停下,而來日方長。我們等著。我們拿到了生命這個禮物,卻原封不拆地退回。

「哎,聽起來不錯,可是沒人跟我一起去,」我們說。因此,與其設法去交新朋友,找到另外的同伴,參加不同的團體,我們反而在原地鑽洞,把自己愈埋愈深。

「我已經過了做那種事情的時候了,」我們辯解,彷彿生命是一連串分級的操練,對某些人開放,對其他人不開放。我們已經過了跟孩子一起坐嘉年華花車的時候了。我們已經過了除夕出門看熱鬧的時候了。我們已經過了在沙灘上看書的時候了。我們只想鑽進自己的巢穴,讓生命溜走。

可是,假使我們真那麼做了,就會讓自己認識新朋友的機會溜走。以及獲取新經驗的機會。還有,從尚待發掘的內在找到自我成長的那個機會。

生命,不只是被動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不過,偶爾生命也會靜靜等待—也是我們自己主動促成發生的事情。

我們做什麼,自己就變成什麼。勸自己去做新鮮事情,我們的內在就會更新。不讓自己昏睡度過生命,我們就會清醒。忘掉自己的年紀,以充分的自信拒斥對人生大小事情的恐懼,不管是爬上兩級樓梯,還是攀登高山陡坡,那麼我們對自己就會更有把握。

除非我們讓生命從身邊溜過,否則我們不會「已經過了」活出生命的時候。

不錯,我們做不了每一件事。是的,我們可能容易累,更快感到乏力。當然,有些事情耗費力氣太大,我們不如去做體力難度不那麼高、感覺會更愉快的事情。自然,不少老友已經走了,他們曾經是多年的好同伴,跟他們在一起十分自在。還有一些活動確實超出了我們的預算。可是,這些情況沒有一個可以拿來當做藉口,縱容自己成為活死人。

現在是重新開始的時候了,應該更新自己,找到享受生命的方式,抓住每一個機會去做一個興奮、有趣、重要的人。我們欠這個世界一個義務:去成為最好的自己,因為世上所有的人也都在為某件事情奮鬥。

這段歲月的包袱在於,我們貪圖快速,而容許自己太早就到達低於自己能力所及的目標。

這段歲月的福賜在於,歲月喚我們深入內在,去發現自我此刻存在的一切。此刻。就在此刻。

(本文摘錄自Joan Chittister著,《老得好優雅》,天下文化出版)

50+tips

1.每個人生階段都有自己該做的事,但70歲以後,人生別無他求了,最適合的唯一活動是:專心做好眼前的事。

2要活得充分圓滿,關鍵在於心態,在而不在於生理狀態。.


3.到了一定的年齡,面對新的邀約,你是否曾經以太累、太花錢、沒人陪伴….等各種理由回絕?難免我們都有疲乏的時候,但是,惟有勸自己做新鮮的事,內在才會更新。否則,就像是拿到了生命這個禮物,卻原封不動地退回。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善待暮年

善待暮年                        楊絳 睿智之言
花開花謝,潮起潮落,不經意間我們正走向人生的暮年。
從呱呱墜地到兩鬢染霜,歲月的行囊裡装滿了酸甜苦辣。接下來,在夕陽的路上能走多遠,取决於我們的體魄和心態。
在曾經的歲月裡,每個人都會有大小不一的光環,但這光環已是「過去式」。
當光環退去,誰都是柴米油鹽,誰都是一介布衣。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内心的淡定與從容。
不要满懷焦灼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們有各自的生活和事業,他們像永不停歇的陀螺一樣,上有老下有小,「老」是「夕陽」,「小」是「朝陽」。
「朝陽」總比「夕陽」更令人關注和憧憬,這是動物繁衍生息的法則,是規律,誰也不能違背。
記住,年輕人永遠比老年人忙。
人生,夫妻也好,母女父子也罷,不管是怎樣的水乳交融、心心相繫,每個人都是生命的獨立個體。
因此,我們要學會在孤獨的時候给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時候给自己温暖。
老要有老的風骨,
老要有老的優雅,
正如春華秋實,
四季輪迴,各有風采。
暮年是美好生活的開始,是一種從容、恬闊、悠哉遊哉的状態。
願我們保持一顆寧静的心,少些期盼、多些寬容,寵辱不驚、去留無礙,微笑向前,善待暮年的自己。
PS:
著名女作家楊絳於20165月過世,高齡105歲。
上面是她在103歲時寫的一段睿智之言。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 ─教養不插手,我的荷蘭婆婆經典語錄
作者:谷卓/讀者投書 (換日線)
婆婆,永遠不會是我的母親。不管我有多愛我的老公,也不管我與婆婆之間多麼和睦,對她的情感,絕對不可能像與對我自己的母親那樣,而她對我的愛,也永遠不可能像她對自己的兒子那樣。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教養不插手,我的荷蘭婆婆經典語錄
因為異國聯姻,少了同樣頻率呼吸的生命連結和經驗,我們兩位女性,與其說包容彼此並試著愛屋及烏,更需要意識到的,是「相敬如賓」。
之所以會如此體悟,是因為我的兒子出生後,升級成奶奶的婆婆不但沒有介入我教養兒子的方式,還曾對我說了些,我從來沒想過「原來婆媳間可以這樣啊」的話!
1. 妳允許我對他說「不」嗎?
Jivan 八個月左右,我們一家人飛回荷蘭和公婆住了幾個月。那時,正是小 Jivan 開始調皮搗蛋、什麼都想碰的階段。如果以台灣家庭大部分爺爺奶奶對孫子的態度來看(甚至可以籠統地說「大人」對「孩子」),出於寵愛也好、憂心危險也罷,什麼原因都可以,他們一定「直接」對寶貝說:「不可以(喔)!」
「哈嘍~媽媽在這耶!」這時我心裡就很想自己 cue 自己。
婆婆對我說這句話時的情境是:當時小 Jivan 本來想要去玩公公的唱片機,但那東西一來不是小孩可以玩的東西,二來那東西不屬於小 Jivan 的,我曾經對小 Jivan 說過那個機器不能按,可是他仍會想在媽媽不在現場時去碰碰看。於是,我婆婆突然「徵求我的同意」,希望我能答應「授權」給她,隨時幫我注意速度飛快、超好奇的小傢伙。
姑且不討論說不說「不」,婆婆出於尊重「孩子的教養權歸孩子的母親」,但又擔心我無法隨時緊迫盯小 Jivan 而讓他趁隙搗蛋,所以和媳婦「協商」。站在對等的、甚至可能是次等的位置,期盼獲得我的「准許」來介入我與小 Jivan 的管教關係。
當時我有點嚇到,心想婆婆為什麼要開口問我呢?後來才明白,她這是「不踰矩」的尊重,因為,只有身為「教養者」(我),才有如此果斷的「絕對權力」來管教孩子。
2. 妳希望我帶他去嗎?
我不知道其他人的長輩是否有這個習慣,在帶你的小孩出去前,會不會「徵求」你的同意。
就我的觀察還有親身經驗,大多是這樣的情況:
狀況一:問小孩:「走!oo要去xx了,要去嗎?」......出面制止的媽媽瞬間變壞人!
狀況二:突然自己決定了,媽媽上一秒才知道。「快點吃喔!吃完我帶你去公園!去看飛機!」媽媽心裡 OShello?!
狀況三:小孩追上去要跟去。「啊你去問媽媽可不可以去啊!」......請問我說可以了你真的會帶嗎?我說不可以我是不是又變更黑。
狀況四:路上遇到,小孩跟你不熟你要帶去哪?「牽牽,我們去迌迌(玩)!去買糖果!」......是要誘拐小孩嗎。小孩如果真的跟你牽手要去玩了,你又不帶他去了,是狼來了嗎?這樣「玩弄」孩子是變相讓孩子不相信大人啊!
以上,可能依個人經驗與時空背景而有所不同,但共同點就是:「都沒有事先詢問媽媽(教養者)的意願。」
做母親的未必不希望其他長輩和孩子出去,但可能等一下與孩子另有安排,或是等一下是孩子睡覺時間等種種因素,而不能答應。
但倘若沒有「私底下」先溝通好,我當面制止了孩子期待出去的心,除了造成我與孩子間沒必要的不愉快(後續安撫還不都是我!),我與「本來好心要陪孩子玩」的人的關係也會變僵。
婆婆的問句中,還不是「『我』能不能帶他(金孫)出去玩?」而是「媽媽『妳』『希不希望』這個時間我帶孩子出去,好讓妳休息一下?」
問句的「主詞」不同,尊重的程度也不同,一個是「我想帶他去」,更有智慧與禮貌的:是「你」(教養者)的意願呢?
出去玩如是,餵食亦如此。
3. 不要「沒關係」,是「我想幫忙」!
在荷蘭時,我得了好幾次乳腺炎。痛是自己的事,但發燒起來不但孩子照顧不了,連母奶都不能喝(嚴重到硬擠出來都是發膿的綠奶),那讓我很沮喪,全家人也一併分擔我這位母親的工作。
有一晚,為了處理塞住的奶,高燒的我半夜爬起來擠奶,已經壓低所有音量的我,仍因荷蘭木造的房子加上夜晚極度的安靜,婆婆被擠奶器的幫浦聲吵醒。婆婆還是個職業婦女,隔天要上班的。我連忙開口抱歉。
她說沒事的,她本來就淺眠。上前來關心我的狀況外,並問我大半夜裡又生病的有需要幫忙什麼嗎?我回她:"it's ok! I am ok."我不想麻煩任何人,我也不好意思。
婆婆卻馬上說:"it's not ok. I want to help."如果是我的母親,她一定也很想幫上些什麼忙,來緩解女兒種種不適。但是婆婆畢竟不是母親,她明白我「裝客氣」而說沒關係,所以當時婆婆用自己的立場:「我想」幫忙,來明確表示自己的願意與真誠。
後來,她削了一盤水果上來,乾乾淨淨、漂漂亮亮的。可以感覺到她的用心。隔天,她打了諮詢電話去詢問如何退奶、如何調整孩子副食品與奶量的作息,並把規劃好的建議印給我,她說:「我們一起想辦法。」、「妳一定要健康起來。」
在台灣,人家總說小孩喝母奶多好多好、餵到寶寶幾個月才算及格,無形給媽媽很大的壓力,好像沒有奶就是媽媽的原罪一般。
而婆婆卻由衷的關注在我這位媳婦的健康上,而不是小 Jivan 母奶喝的怎麼樣。她的焦點,會讓我感覺:「我個人本身就很重要,而不是因為孫子所以我才重要。」
與其「怪罪」媳婦的母奶充沛與否、健康狀況對寶寶的影響,或是請媳婦堅持一下撐過這次乳腺炎,倒不如和媳婦一起想辦法解決,如何才是長遠之計,婆婆相信:「媳婦好,我孫子才會好,我兒子才會好。」
4. 你得到的愛,夠嗎?
這句話,是婆婆對我老公說的,我知道後卻覺得非常刺耳,第一時間的反應當然先是錯愕:「公婆怎麼會這樣問?!他們『憑什麼』質疑我給老公的愛!」
後來我認真思考,誠惶誠恐的反問自己:「這是我們第一次以『家庭』的型態回來,我這個妻子哪做的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兒子沒有得到家人間應有的關愛嗎?他們覺得自己的兒子選錯老婆了嗎?」
當時新手媽媽的我,的確時常因為照顧小 Jivan 而忽略老公,太多的愛和關注只放在孩子身上,如果再遇到自己健康狀況差的時候,就容易對最親密的枕邊人態度不好,為了省力只說「命令」語句。
要是我看到未來的兒子結婚後,另一半總是生病,照顧孩子又照顧老婆已經滿疲累的,還得不到對方的溫柔對待,我肯定會又心疼又生氣的。這其實是自然反應啊!
「將心比心」,是婆婆充滿擔憂的這句話點醒了我,她沒有對我與老公的關係和相處方式妄下定論,或是直接對我發脾氣、對我的態度轉差。
若老公沒有告訴我「剛剛他的媽媽這樣關心他、注意他的感受」,可能我還沒那麼快「自覺」到我對老公的態度已經影響到這個新家庭的和睦,甚至已經讓他人覺得「我不夠愛另一半」。
婆婆認為自己沒理由去干涉兒子與媳婦的生活,「孩子結婚了有自己的家庭了,他們的事自己解決」,既然不是當事人,婆婆也深怕她看到的或許帶有自己的成見,所以出於尊重我與老公組成的「家庭」,她選擇在我不在場時私底下「關心」兒子。也間接,給予我空間自省,和她繼續「相敬如賓」。
結語
其實,婆媳相處的智慧,往往先是從婆婆不用自己的標準和期望去要求別人的女兒開始,不因「婆婆」的身分而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或忽視媳婦也是需要受到尊重的獨立個體。每個人都具有自由意志,卻常常在成為家人後,反而容易踰矩或忘記了對人的基本禮貌。
「女人,為何要為難女人呢?」我一位女性朋友 L 的婆婆,常常對 L 說要獨自把她的金孫帶出國受教育,硬是要 L 趕緊斷母奶,請問婆婆您有想過一位母親的感受,甚至詢問過 L 的意願嗎?還有 Z 的婆婆,只要金孫飯吃不好,就嫌一定是 Z 煮的難吃。金孫出生後的五個月「規定」她不能出家門(因為金孫太小不能帶出門,所以一併要 Z 留在家)。
到底是什麼樣的想法,讓婆婆覺得自己有「權力」圈住另一位女性的自由?我們從陌生人變成家人,是枷鎖、是疼愛、還是世代與生命的延續?
上述四句話帶給我衝擊,更讓我反思婆媳關係的經營;從教養權的回歸、徵求母親意願、重視我的存在,到關心但不介入兒子新組成的家庭,在在讓我感受到我與婆婆是兩個「對等」的關係。我不認為來自荷蘭的婆婆做什麼都是對的,身為晚輩,我絕對是尊重她的,但尊重不是畢恭畢敬、唯命是從。
反骨的我對自己的母親都不一定逆來順受了,更何況,我本來就不是婆婆的女兒(甚至不用叫她媽媽)、她也不是我的母親,唯一能沾上邊的血緣關係,是我生了她的孫子,但她在愛孫子的前提下,仍尊重我身為「孫子的母親、兒子的牽手」,而不是樣樣都要伺候著、卑微聽命於婆婆的「我的媳婦」。
我非常感謝,我是一位被尊重、不被婆婆無理期待的媳婦。雖然,「相敬如賓」是用來形容夫妻相處的,但用在婆媳之間,我覺得更能讓女人們間的關係,細水長流。
作者簡介 │ 谷卓

是老師,但最喜歡當媽,並趁孩子睡去後寫些什麼。求學階段歷經加拿大、澳洲、荷蘭的滋養,蹦跳 20 餘國。夢想蒐集各大城的國際馬拉松,還有一顆與家人在天涯各方露營的自然心。對未來在世界何處落腳保持開放態度,荷蘭老公總說:「一起就好」。

最好的家是什麼樣?

最好的家是什麼樣?
3歲男孩回答暖哭媽媽
親子天下  文/李宜蓁
走紅於1970年代的香港歌手陳美齡,除了是歌手、作家、演講家,擁有史丹佛教育學博士學歷,也是抗癌鬥士。多重身份中,最讓她驕傲的是「母親」,她認為,3個兒子「教」會她當更好的母親。她出版新書《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談的並非如何鞭策孩子進入名校,更多的是當父母的覺醒、理解孩子成長過程的需求,讓他們長出適當的能力。
圖片來源:劉潔萱攝
陳美齡說,比起念教育博士,3個孩子才是我最好的教養老師。劉潔萱攝

數個月前,教養教育圈瘋傳youtube一個影片叫「家長絕對不能做的10件事」,內容是一位61歲、氣質溫婉、帶有香港口音的母親陳美齡,分享教養祕訣。影片觀看次數高達11萬,有人問:這位「陳美齡」是誰呢?
陳美齡是14歲就出道,1970年代曾紅遍港、台、東南亞,與鄧麗君齊名的香港歌手,同時她也是作家、演說家跟史丹佛教育學博士,但她認為,最讓她驕傲的身份是3個兒子的「母親」。
陳美齡是不折不扣的「學霸媽媽」,不但她自己是美國史丹佛教育學博士,她同時把自己3個孩子全送進史丹佛唸書,目前老三還在讀大三。她出了一本《50個教育法,我把3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裡頭講的不是教兒子怎麼考試、如何看功課,反而是家長要覺悟的教養心態、希望兒子擁有的15種力量、培養好學態度以及跟青春期孩子應對的方法等。陳美齡說,怎麼當媽媽這件事,比起去念教育學博士,3個兒子反而教了她更多。
30年前日本版「挺身而進」
一切要從1986年在日本發生的「美齡論爭」說起。陳美齡14歲在香港出道後,17歲到日本發展,隨後她與日籍先生結婚,於1986年生下大兒子和平,因為她餵母奶,家裡離東京電視台又有兩小時的車程,在節目編導同意下她帶著兒子一起去電視台上班,卻意外引發爭議,有人同意,但更有保守人士挑戰:「帶小孩上班,會給人麻煩」、「對孩子也不好」、「結了婚,生了孩子,就該守婦道」、「又想生孩子,又想追求事業,太貪心了!」她甚至出席國會,希望社會多理解兼職媽媽的困難,更要在公眾場合多接受小朋友的存在。1988年「美齡論爭」得到日本新流行語大賞的大眾賞,美國《時代雜誌》也報導此事,沒想到,意外開啟了陳美齡就讀史丹佛大學的淵源。
當時陳美齡並不是執意挑戰保守的日本社會,也不懂性別平等,單純出自一個工作媽媽想同時照顧好孩子的心。後來一位史丹佛大學女權經濟學教授建議她到史丹佛唸書,這個論爭就不會停留在一個藝人遭受攻擊的程度,而可能有機會改善下一代婦女的整體處境。幾度猶豫下,陳美齡抱著兩歲的大兒子前往美國讀書,並在就學期間生下二兒子昇平。
孩子是哲學家,別小看他們
陳美齡回憶,有次在「道德研究課」上,教授問:「什麼樣才叫做理想的家庭?」她以為只要有父母、兄弟姐妹就是了,教授要她回家想想明日再談。
陳美齡很頭痛,因為回家也沒人可以聊,只有3歲的大兒子。洗澡時她問:「和平啊,什麼樣才是最好的家庭呢?」兒子只顧著把手上的小鴨鴨推來推去,根本沒回答。睡覺之前和平忽然說:「媽媽,我想到了,最好的家庭就是,當你想起家裡的人的時候,(手指著陳美齡的心)這裡就暖暖的。」提到這句,陳美齡鼻頭就紅了。
「我以為他沒在聽,沒想到他一直在思考。小孩是philosopher(哲學家),這個答案真好,我想不出來啊,所以千萬別小看他們!」陳美齡說。
在史丹佛修課結束,陳美齡回到日本,白天忙演藝工作、晚上等孩子睡了就繼續回書房寫論文。論文反覆的修改很磨人,有一晚,昇平拉了被子不作聲的爬到書桌下,抱著媽媽的腳就睡著了。陳美齡慚愧極了,原來小孩睡著以後也會想媽媽,她乾脆在書房鋪上榻榻米,讓孩子跟她睡在一起。有次先生跑進書房罵:「你要學位還是要命?」她感到孤立無援,只好咬著牙根繼續拼,那時她的目標已經不再是學位,而是趕快寫好論文、精神得以解脫。
那時的陳美齡不但是當歌手、主持節目、到大學演講教書,更是一個博士生、一個媽媽,這麼多重身份難道不會辛苦到想放棄嗎?陳美齡說:「我覺得小孩更可憐,偏偏出生到這個家,媽媽剛好在念博士,好倒楣啊!我自己不可憐,因為是我自己選的嘛!」
在兩個兒子上小學前,陳美齡經常帶著兩小出門工作,除非是到外地出差,早上她也跟一般媽媽一樣,早起做早餐、便當,晚上最晚7點一定回家,陪孩子一起入睡。陳美齡珍惜小孩在身邊的每一刻,不跟朋友喝茶、也不逛街購物,角色切換的哲學是:「如果我當時在照顧小孩,就會把唱歌表演當成是『我個人的生活』;如果我當時在工作,就會把做媽媽當成『一種享受』。」
不剝奪孩子愛你的機會
2007年,陳美齡發現自己得了乳癌,剛好也是二兒子昇平考大學的一年,兩個孩子都想回日本,在媽媽動手術時陪在身邊,但因為陳美齡考量昇平的期中考很重要,只答應大兒子回來。沒想到,昇平太過擔心媽媽竟然在重要考試交了白卷。談到此,陳美齡懊悔不已,她難受的不是可能影響到昇平入學成績,而是「我做錯了,我以為只要媽媽愛小孩就好了,不是的,小孩也需要愛媽媽,要給他們機會去愛你!」說著說著,她鼻頭又紅了。
男孩子個性難免比較皮,陳美齡卻從未體罰過三兄弟,因為孩子犯錯時,媽媽的「說道理功」更厲害。大兒子小學低年級時,因漢字測驗考不好,騙媽媽說考卷還沒發,結果陳美齡卻在書包找到一張皺巴巴的70分考卷。問老大為何說謊?他答:「因為我考得不好。」這句話讓陳美齡的心被戳了一下,因為她「愛兒子沒有任何條件」的心,沒有傳達到兒子心中。
後來陳美齡認真跟兒子解釋,無論他是怎樣的小孩,媽媽都喜歡,沒必要隱藏自己。說了第一個謊、勢必要說更多的謊,她不希望母子關係越來越遠……這麼一解釋,抱一抱、哭一哭再繼續說,竟然說了整整8小時。三兄弟知道媽媽的說道理功超強大,被說一次就沒敢再挑戰,「老大8小時,老二6小時,老三5小時,三兄弟笑說,哥哥永遠是最慘的,因為媽媽一開始還不會!」陳美齡自嘲。
陳美齡跟三兄弟零距離,是從孩子還很小,她每天主動跟小孩分享媽媽行程的美好成果,「當媽媽都已經說了很多很多,小孩就比較不好意思只說『沒什麼』!」在他們9歲起,陳美齡就會經常為他們打「青春期預防針」,提早告訴他們青春期會因為荷爾蒙導致身心變化,「當你感到焦躁不耐煩,並不是自己的錯,也不是爸媽害的、兄弟害的,不是同學、老師害的,是荷爾蒙的錯,等一陣子荷爾蒙過去,就好了。」
家長一定要做的3件事
除了「家長不能做的10件事」,陳美齡也給現代爸媽幾個「家長一定要做的3件事」建議,就是教孩子閱讀、煮菜、多帶到戶外玩。閱讀是孩子自學的起點,到戶外玩可以開啟孩子的觀察力、感受力,而帶孩子煮菜可以讓他們從小接觸「數學的概念」,菜一共買了多少錢,要做蛋糕需要幾克的麵粉,烤箱設定幾度、幾分鐘,也讓他們接觸營養的概念,一輩子懂得照顧健康。

家長絕對不能做的10件事


嘴巴破洞,只需一種材料迅速癒合不花錢,治療成效高達100%!

嘴巴破洞,只需一種材料迅速癒合不花錢,治療成效高達100%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中老年人把錢花在這五個地方,越花越值錢!

中老年人把錢花在這五個地方,越花越值錢!

 快樂老頭      
其實,所有人天生都會花錢,沒有誰不會花錢,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如何花錢,特別是中老年朋友,一定要學會把錢花在這幾個地方!
只有把錢花對地方,才不會辜負自己當初為了掙錢付出的辛苦,也會讓自己越來越值錢,讓老年生活更加有質量。

把錢花在打扮上

現在時代變了,中老年人也該好好打扮自己了。買一些好的護膚品,讓自己的容顏更加年輕;或者買一些漂亮的衣服,讓自己能夠在年老的時候依然光鮮美麗。
不過,我們需要懂得,與其不停的買很多價格便宜的衣服,不如選擇幾套適合自己氣質與身材的高品質衣服。這樣既能讓自己端莊美麗,也算得上是另一種節約。


把錢花在精神需求上

要看一個中老年人是否活得精神,僅從外表還遠遠不夠,還要看他的內心是否真正充實。
中老年朋友可以報一個老年大學,學習一到兩門自己喜歡的興趣班;或者買幾本書,讓書中的香氣自然而然進入你的靈魂,凝結成一種叫做「氣質」的東西。

把錢花在健康上

人年紀越大,就越要將錢投資在健康的飲食與生活方式上。但千萬不要貪圖便宜去買劣質食品,也不要盲目花錢購買保健品,否則不僅會賠錢,還會搭上自己的健康。
最好是根據自身實際,購置一些適合自己的體育用品,增加體育鍛鍊的樂趣。這樣看似花了很多錢,其實是「花小錢,省大錢」。

把錢花在投資上

花錢並不意味著消費,將錢花在投資上,還可以賺錢!當然投資也是有風險的,需要衡量很多指標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收益越大,風險就越大,可以選擇購買收益較小的國家基金,雖然收益較少,但是幾乎沒有什麼風險,也是很值得購買的。


把錢花在快樂上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把錢花在快樂上。什麼事讓你快樂,你就去做。
旅遊讓你快樂,就趁著自己健壯的時候多出去旅旅遊,而且旅遊還可以鍛鍊身體,活動筋骨,會攝影拍點風景照,會寫作的寫點遊記小文,樂趣多多。
趕潮流讓你快樂,就花錢給自己買一個智慧型手機、單眼相機、電腦等,學會玩微信、微博,你會發現世界的更多樂趣。

捨得花錢的中老年人,不一定過得最好;但捨得為自己花錢的中老年人,一定活得最漂亮!人到了中老年,一定學會如何為自己花錢,把錢花在這五個地方,能得到更多健康和快樂,自然個人本身也就越來越值錢。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每天睡前這樣敲手36下,頭痛、腸胃不適、疲勞全消失,還能預防腦中風!

每天睡前這樣敲手36下,頭痛、腸胃不適、疲勞全消失,還能預防腦中風!

每日健康Health

你是否經常覺得有氣無力、全身痠痛疲憊?
從中醫的觀點來說,全身上下共包含十二個臟腑、十二條經絡,臟腑包括心肝脾肺腎,以及胃、膽囊、大小腸、膀胱、心血管和內分泌系統,十二經絡則是負責連結這些臟腑,並且負責運送氧氣、血液與養分。一旦經絡賭塞,導致氣血受阻,引發身體不適,長久下來就會導致疾病發生。
我們人身上的經絡起末點都是從身體末梢出發,從手上的穴道可以找到對應到的身體部位(器官),根據《微信─名醫養生》報導,平時可以透過刺激穴點,有助於暢通氣血、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還能夠改善手腳麻木、眼睛疲勞以及其他身體大小病。
謹記一個要領:每個動作敲「36次」就行!

■平擊虎口36次
面部疾病,改善視力模糊、鼻炎、牙齒疼痛,預防感冒。
■手掌側擊36次
防止骨骼退化,改善頭痛、肩頸痛,預防長骨刺與關節退化。

■手腕護擊36次
保護心血管,改善胸痛、胸悶、心臟不適等情況。

■十指交叉護擊36次
改善手腳麻木,促進末梢神經與血液循環。

■虎口交叉護擊36次
改善腸胃疾病,整頓腸胃、減少噁心嘔吐反胃情形,改善腹瀉、腹痛腸胃不適症狀。

■拳擊掌心各36次
消除疲勞,提神集中注意力。

■手背互擊36次
調節內臟功能,改善內臟問題、糖尿病。

■搓雙耳36次
促進頭部血液循環,活血化瘀,預防腦部血管栓塞、腦中風。

■雙手搓熱敷眼睛
促進眼周血液循環、消除眼睛疲勞,改善長時間使用電腦螢幕、滑手機等,眼睛使用過度的問題。
參考資料《微信─名醫養生

汽車保養別傻傻只知道換機油!記得多保養這五處,多開五年沒問題

汽車保養別傻傻只知道換機油!記得多保養這五處,多開五年沒問題

汽車開久了總是有或多或少的問題,我們做的最多的保養就是換機油了。其實,很多汽車看不到的部位同樣重要,也需要嚴格保養,如果這些部位保養不到位,出了故障就是大問題。花錢事小,危機行車安全那就得不償失了。接下來,小編就來盤點一下,汽車上面五個不容忽視的地方,及時做保養好處多多。
15080025778636.jpg
容易忘記部位一:車輪軸承它的檢查方法非常簡單,把車輛升起並鬆開手剎,用手用力依次轉動車輪,聽聽是否有「嗡嗡」的異響,如果沒有代表一切正常。
15080025782428.jpg
容易忘記部位二:球瓏套又叫萬向節,主要作用是防塵、密封作用,還能起到防止球籠周圍的潤滑脂流失的作用,如果防塵套一破損,潤滑脂很快就會流失造成乾磨,最終可導致半軸報廢。
15080025787377.jpg
容易忘記部位三:減震器減震器出現了問題,路過顛簸的路段時車子晃動,不僅僅影響開車的穩定性和舒適性,很可能會導致漏油情況,而且制動距離也會變長,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15080025793293.jpg

容易忘記部位四:轉向拉桿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安全隱患,握住拉桿,用力搖晃,如果沒有晃動,就說明一切正常,否則,就應更換球頭或拉桿總成。
15080025797241.jpg
容易忘記部位五:剎車盤如果發現剎車盤上出現明顯的倒角或裂紋,就需要盡快更換。剎車盤同剎車片一樣,都沒有明確規定更換週期,使用壽命同樣也是隨著司機駕駛習慣及路況而有所增減,小編建議每更換兩次剎車片的時候,同時更換新的剎車盤。
15080025797924.jpg
所以汽車保養的時候,千萬別忘了上面這五個地方,一旦出了故障影響非常大。關於汽車保養小編這裡有一套好用不貴的汽車用品,感興趣的朋友不妨繼續往下看。
來源: www.tjfer.com

芬蘭教育 – 一年級的數學很有趣 INKERI MENTZONI

芬蘭教育 – 一年級的數學很有趣


INKERI MENTZONI
我兒子的一年級已經快要上完了, 芬蘭學校的學期是從八月中開始到五月底結束. 他在學校中最喜歡的是數學. 他甚至在床邊故事時間時要求多做一點數學練習. 一年級的功課並不多, 因此有些學習進度比較快的小孩, 老師會給一些額外作業讓學生自己可以練習.
以下是我兒子在小學的兩本數學教科書, 一學期一本. 並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會用相同的課本, 在芬蘭一年級至少有兩套不同的教科書, 每個城市或鄉鎮可以自行決定要使用哪一個出版社的書.
inkeri-mathematics
在秋季學期中, 一年級學從一到十的數字, 以及練習小於十以下的加法跟減法. 他們也學歐元幣值, 以及歐元的加法跟減法. 另外有一堂課他們也學非常基本的編碼.
inkeri-mathematics
以下是一些練習題(這本課本中還有許多其他的) 有關邏輯的. 首先, 我本來有點驚訝這些題目相對上比一般的是加法跟減法困難許多, 但是, 一旦我兒子掌握了這些邏輯, 他非常的喜歡解這些題目.
inkeri-mathematics
inkeri-mathematics
在春季學期中, 一年級開始學十到一百的數字, 他們也會練習量測與不同的測量, 簡單的幾何跟繼續基本的編碼邏輯.
SHOP 兒童
inkeri-mathematics
以下是相關的編碼練習. 箭頭指出方向以及需要移動多少步 (題外話, 你可以看的出來非常凌亂的字體, 我兒子一點也不喜歡手寫. 今年也是在第一次在芬蘭的學校, 不需要練習寫字, 只有學字母大小寫以及練習.
inkeri-mathematics
下一頁是練習量測的例子. 這些練習題是有關所量測的東西相當於多少個紅色跟藍色的方塊.
SHOP 食物與飲料
inkeri-mathematics
有趣的是, 我兒子的老師不是根據書本的順序在教學. 他們有時會先跳過一部分, 之後再回來沒做完的部分補上. 在芬蘭的小學裡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了解大的實體, 我相信數學課也是依據他們當周學的主題來教學.
整體來說, 學數學的過程對我兒子來說是非常正面的經驗, 我知道他很多其他的朋友也有相同的感覺. 我希望二年級會繼續這樣的步調, 灌輸我兒子跟他的同學們喜愛邏輯的思考.
Translated by Irene Tsai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只賣一道菜!吃飯不要錢!

只賣一道菜!吃飯不要錢!

居然沒死,還做了3年,月入120萬!

這絕對是一個奇葩的餐廳,名字叫未來餐廳:
每天只提供一道菜,愛吃不吃;只有12個餐位,愛來不來;只營業5天,其他時間恕不招待;
老闆一人身兼數職:服務員、廚師、收銀員,然而午餐翻台率最高時候是10次。
最最奇葩的是:吃飯不要錢!
但是居然沒有倒閉,還開了3年,更有趣的是能月入120萬日元(約人民幣7.1萬)!
這是怎麼回事?
01
不要錢,為什麼能賺錢?
你一定很好奇,為什麼老闆一人能有這麼高效率,又為什麼吃飯不要錢的店居然能月入120萬日元,這就要從這個餐廳的奇葩規定說起來了。
吃飯不要錢
小小的店,12張桌子,但是只有老闆一人,身兼數職,除非有分身術,否則真的沒辦法對付,所以老闆想到一個很好的方法:讓顧客幫忙:
顧客幫忙50分鐘,就可以免費吃一頓飯;
幫忙10次,除了一頓免費的午餐,還能獲得:免費美餐券(可以隨意轉贈,沒有時間限制);
幫忙20次,就可以來當一天體驗店長。
未來食堂最多一天招7個幫手,開張一年多的時間,已經有450個幫手。
幫忙的工作主要是點單、清潔等,老闆會事先和顧客商量幫忙時間和具體要做的工作,為此老闆還專門製作了工作手冊,讓第一次參與的人能夠順利上手。

並且為了感謝幫助者,老闆每月還會開展一次「感謝日活動」,將幫助者聚集在一起,舉辦一場人均500日元的自助餐party。
「幫忙」體系,既能讓參與者獲得實質性的優惠,又能讓參與者有不同於本職工作的體驗。並且還能和客戶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
「我不想斷掉和食客的緣分,我希望他們在身無分文或者走投無路的時候,能通過自己的勞動換來一頓有尊嚴的飽飯。」
每天只賣一道菜
你還在為每天吃什麼而煩惱嗎?進了未來餐廳就不一樣了,
因為未來餐廳每天只提供一道菜,而且每天都不一樣,這對於選擇困難症同胞來說,真是福音!
這道菜品以定食套餐的形式出現,有主食、主菜、副菜、湯,營養均衡搭配,售價900日元(人民幣53塊)

到了未來餐廳,就由不得你選擇,當天出什麼菜品就只能吃什麼菜品,當然你還可以再加400日元,老闆會另外再給你做一套專屬料理。
為了保證每天的菜品不一樣,老闆會提前把下一周的菜單定下來,但是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此時,顧客的用處又來了:
老闆每週組織一次在店內吃飯的顧客參與討論大會,這樣一來,顧客們會經常圍坐在桌子旁,熱熱鬧鬧的商量明天吃什麼。
這樣的方式不僅愉悅了顧客,還開拓了小林的思維。
每天一道菜再加定製料理,採用顧客提供的菜單,既能滿足餐廳創新的需求,又能滿足顧客的需求,
還能增加客戶的成就感和歸屬感,「看,這道菜是我說的」。
店內擺了上百本書籍
未來餐廳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店內擺了上百本書籍,這在其他餐廳是看不到。
你可以隨意翻閱,老闆每半個月會更新一次。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既能幫助客戶打發等待的時間,也能加深顧客對餐廳的印象,
並且如果你真的喜歡這本書,可能接下來都會到未來餐廳用餐,這就加大了顧客的回頭率。
02
老闆是個程序員
如此奇葩規定的餐廳,到底是誰開的?
但不管是誰,此人一定腦迴路清奇是很確定的!
但是萬萬沒想到,未來食堂的老闆在開餐廳之前,其實只是一個只懂設計的程序員!
33歲的小林,畢業於東京工業大學,先後供職於日本IBM和日本最大的菜譜網站Cookpad,做了6年的程序員。
就在家人為她驕傲之時,她忽然辭職去了各大餐廳學習廚藝!
1年半之後,小林在千代田神保町開了一家餐廳,店鋪不大,只有12個餐位,租金相對也便宜,小林也沒請員工,店裡就她一個人。
家人都不看好她的創業,沒有人幫忙,小林就讓顧客幫忙,點菜麻煩,小林就每天只賣一道菜,害怕顧客催單,就店內擺上書……
沒想到不同於傳統餐廳開店方法的未來餐廳,不僅沒有死掉,還開了3年,並且月入120萬日元。
所以說,不想創業的程序員不是好廚師!
03
用心才能成功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很多媒體都報導了未來食堂,還專門出版了書籍。
與其說小林是在開餐廳,不如說她是在講述一種生活方式。
你會發現,她的餐廳的一切運作都有顧客在參與,甚至可以說是在告訴顧客其實我們還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
可以在忙碌的日子裡,找一點閒暇時間什麼都不想,坐下來看看書,如果你實在閒不住,也可以幫助其他人,被人需要的感覺真的很好。
我想這也是很多企業可以藉鑑學習的地方,讓顧客參與進來,歸屬感和成就感,就能牢牢維繫與顧客的關係。
沒有做不好的店,只有用不用心。只要用心把一件事做好,便是成功!